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是世界口承文化研究的活化石。10月9日,由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创作并排演的大型格萨尔剧《赛马称王》在青海人民剧院正式公演,“人、自然、社会完美和谐”的主题和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其实,更恢弘的场面30年前已在北京民族宫上演———由青海省京剧团排演的京剧神话《格萨尔王》应中央民委和文化部邀请,演出17场,场场爆满,观众近两万人次。“青海派”京剧由此叫响全国,乃至影响到海外。
京剧《格萨尔王》开国先河
时隔三十年,再次提起京剧《格萨尔王》,原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武明一口气用了“很大气,绝色之作,很柔情,很美,很有可看性”来评价。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原副院长、曾经的女主角王萍也激动不已,翻看到《殉国逼妃》一场的剧照时,她触景生情,又一次入戏落泪,往事历历在目。
“1979年,由徐鸣策、王萍、钱光明、徐玉芳、张斌等扮演主要人物的大型神话京剧《格萨尔王》,在青海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的献礼大会上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启龙、省委第二书记梁步庭、省委书记兼省长张国声、省委副书记兼副省长赵海峰、省委宣传部部长杨西林观看演出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还就这部戏的深加工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张武明说,青海省京剧团是第一个将藏族史诗《格萨尔》以戏剧文学和京剧表演形式搬上了舞台的文艺团体。当时,演出引起轰动,一票难求,不少人为了看这出戏,不惜托关系要戏票。
《格萨尔王》开了全国剧种表演形式的先河,加之演出产生的轰动效应,1980年4月,青海省接到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的邀请函,准备晋京汇报演出。5月30日,青海省委召开常委会,听取文化厅、京剧团就参加汇报演出的工作安排。
会议结束后,张武明接到了去京剧团报到的通知,赴京演出的准备工作就此展开。当天下午,省京剧团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张武明任书记、团长徐鸣策任副书记。
戏外的故事
京剧《格萨尔王》在青海引起轰动,又即将晋京演出,从省上到剧团,每个参与者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剧本由阮光平、金放、张冠玉创作,因为题材重大,从创作到演出,一本、二本、三本,几易其稿。剧本叙述了格萨尔赛马夺魁取得王位后,岭霍两国永结友好,在和平友爱的旗帜下共同发展的英雄故事。为了演好这出戏,省京剧团组织演职人员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都合貌公社体验生活,去塔尔寺参观壁画……
格萨尔的扮演者是五十多岁的徐鸣策,师从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他那时在全国小有名气。传统京剧在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统剧目中,已经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但如何塑造少数民族英雄形象,成了摆在徐鸣策面前的一道难题。下乡时,他虚心向藏族群众请教,了解他们心目中的格萨尔。回团后,身形、台步,他细细揣摩。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唱、念、做、打,徐鸣策力争精益求精。王萍回忆说,那时的徐老师到了着迷的程度,整天念叨的都是格萨尔,真的达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
在都合貌公社,演员们住在帐篷里,地下垫一层芨芨草,上面铺褥子。正值雨季,所有人的被褥整天都湿乎乎的。主演格萨尔王妃珠牡的王萍当年二十出头,下乡没几天,她就学会了熟练地用牛粪擦碗,用手拌糌粑,也习惯了把酥油化在牛奶里当早餐。
为了演好《殉国逼妃》一场中珠牡的跪搓走,王萍的膝盖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痕。“老艺术家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阮光平老师每天盯着我吊嗓子,王海生老师见我歇着了,就拿着道具刀劈我,逼我练功,那时大家见面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这出戏。”因为背负着过重的思想负担,年纪轻轻的王萍开始失眠,不得不借助药物帮助。
所有的付出都在登上首都舞台后观众如雷的掌声和一次又一次的谢幕中得到了回报。
赴应试演出引起轰动
1980年7月1日,《格萨尔王》正式在北京民族宫演出。幕布一拉开,绚烂多彩的云雾悠悠飘动,似开屏孔雀的纹饰弥漫着整个舞台,加之交替闪耀的灯光渲染,强化了喜庆吉祥的气氛,观众立刻被带进一个美丽、神秘、奇异的世界。
为了表现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神话色彩,《格萨尔王》采用了孔雀空中报讯、神箭异地传书等情节,并且在表演上运用了许多京剧艺术所擅长的技艺。演岭围上将觉察中箭、部下相继壮烈牺牲那场戏时,开打、出手、大刀花、抢背、硬僵尸等,引起了满堂喝彩。省京剧团从河北招的武生演员,个个身手矫健,跟斗翻得让人眼花缭乱。王萍说,观众的叫好声不绝于耳。
为了适应新的题材内容,编演者们在这出戏的唱、做、念、打、舞以及舞台布景、服装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音乐创作方面,朱绍玉大胆地将藏族音乐融入京剧的唱腔中,二者的有机结合,既继承了传统,又体现了民族特色。服装方面,考虑到传统戏装只能显示格萨尔的身份、地位,说明不了民族、时代以及地域特色,进行“修容换貌”,将格萨尔的袍服以“巴察”长衣代替传统袍,不但有藏族自己的特色,也具备了适于京剧传统表演的优点。
《格萨尔王》在北京演出了17场,场场爆满,观众近两万人次,受到首都专家及各界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对《格萨尔王》的精彩演出进行了实况录像,并向全国播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广播电视报》和《人民戏剧》《人民音乐》等报刊登载剧评和剧照;出版社出版发行彩色剧照年画、黑白摄影戏剧连环画,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给予该剧很高评价,外国友人观看演出后电话祝贺、来信赞美。7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民委文化司联合邀请了首都史学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的一些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一百多人举行了座谈。张庚、赵寻、郭汉城、李万春、魏喜奎、俞琳等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戏剧大师都发了言,称赞青海京剧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的京剧具有青海风格,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被首都评论界誉为“青海派”京剧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
17场、观众两万人次、各大媒体大篇幅、连续地做了相关报道。1980年7月,赴京的青海省文化厅工作人员和京剧团的演职人员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荣光。
光和国家领导人观皇《绿原红旗》
其实,京剧《格萨尔王》晋京演出并不是“青海派”京剧第一次登上首都舞台,早在这部戏之前,青海省京剧团就相继排演了《绿原红旗》《草原两兄弟》《草原银河》三部反映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以及向往幸福生活题材的戏,晋京汇报演出。
1959年7月3日,青海省京剧团带着《绿原红旗》,第一次进京。从7月3日至8月14日,42天演出42场,在省级剧团赴京一次演出的时间和场次上创下了纪录,当时在京的陈毅、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梅兰芳、田汉、马连良等戏剧大师观看演出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1958年,牧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触动了演职人员,大家想到了用京剧艺术形式来反映这段历史,歌颂牧民的新生活。“为了完成好剧本的创作,我再次到共和县去体验生活。翻阅大量资料,参加相关活动,最终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完成了《绿原红旗》的初稿。”张武明回忆说。为了排好《绿原红旗》,在二度创作期间,京剧团演职人员又去河卡草原体验生活……
《绿原红旗》晋京演出后,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文章,予以肯定。《人民日报》发表冯厚文章《动人心魄的绿原红旗》,《光明日报》发表李健吾文章《看绿原红旗》,《文汇报》发表梅兰芳文章《藏民走上新生道路的画面》,《北京晚报》发表马少波文章《今日是佳期》。
《绿原红旗》演出获得成功后,省京剧团又连续创作排演了藏族生活题材的《草原两兄弟》《草原银河》两部戏,并再次赴京演出。这三部精打细磨的戏,让首都观众记住了飘着酥油茶香的青海风格的京剧,也为《格萨尔王》后来的成功作了铺垫。从此,“青海派”京剧在全国开始越叫越响。(作者: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