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以农业局负总责、各部门积极配合、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有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了全县农产品安全。
每年,互助县结合农业科技“三下乡”、“二月二”、“3·15”、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及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多项活动,深入乡镇、村社,普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资,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户、协会会员、生产大户等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举办培训班54期,人数达6.8万人,发放技术资料7.4万余份,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向高产、优质、无公害方向发展。县乡农技技术人员还经常深入村社、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安全施用农药,建立田间档案,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
同时,互助县依托项目,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马铃薯、蚕豆生产标准化示范区2.5万亩。通过区块划分、产地环境检测评估等多种手段,积极申报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及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截止2009年底,全县认定了马铃薯、油菜、特色蔬菜、双孢菇等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52.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9.5%。农民们切实感受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为他们实现增收提供了保障。
要严格控制有害农业投入品的投入,必须加强源头监管。互助县通过法律、法规、农资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使农资经营者依法经营,不经营高毒高残留及国家禁止销售使用的农药,从源头上保障了农资质量。他们依托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组织力量加大对假劣农资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全县农资经营市场进行了全面核查,及时掌握全县农资的来源及去向等信息,实行农资分类监管制度,并建立完善的农资连锁、配送、供销等行业内部监管机制,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为农资市场清理整治提供了广泛的监督渠道,规范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仅2009年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88人(次),检查了112处农资经营店(点),走访农户500多户,查处违法违规单位(个人)3家,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管理,大面积示范、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推广面积达到目前的32.6万亩,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9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和农产品中高毒农药的残留,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作者:任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