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的玉树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如果要问重建的第一步干什么,重建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重建的龙头和灵魂是什么,答案都是:规划。
正因如此,这项工作早在震后不到一个月就展开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迅速组建,确定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群众参与、科学规划”的总要求,并立刻安排编制《玉树城镇体系规划》和《结古镇城镇总体规划》,6月中旬,这两项规划经省政府审议批准。截至目前,已经编制完成6个县城、19个乡镇、126个村庄规划,以及结古镇两河景观规划、新寨嘉纳嘛呢石堆景观规划等共计200余项规划。迅速开展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灾后重建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灾后重建水平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规划委员会坚持“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的原则,所有项目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所有规划都邀请全国领先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建筑大师具体参与、指导和把关,并广泛吸收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工艺绘画方面的专家参与编制。同时,组织协调省内外56家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设计人员开展了历时三个多月“千人规划设计大会战”。
于是,中规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从祖国各地汇聚玉树;于是,一千余名规划设计人员深入灾区一线,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问计于民、求智基层,在重建规划设计的大舞台上展现才华、挥洒智慧;于是,200多项令人惊喜、让人振奋、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的规划设计精品纷纷出炉。
11月9日,记者参加结古镇两河景观规划论证会时了解到,这个规划已经三易其稿,会上,有关专家和当地干部又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事实上,所有规划方案都经过了这样的反复论证、几上几下、多轮打磨、公开公示,真正做到了精心谋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玉树灾后重建是在特殊地域、特殊环境、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如何打赢这场硬仗,关键是科技。指挥部确定的重建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科学重建”:科学规划重建选址、科学制定抗震标准,坚决避开活动性地震断裂带、避开次生灾害易发地段、避开行洪通道,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想方设法调集施工力量加快工程进度,又一丝不苟强化技术支撑确保工程质量,确保重建工程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在玉树重建的大战场,有参加过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一流施工队伍,有参加过三峡大坝施工的王牌军,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修建的突击队,他们拥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他们在科学重建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也是科学重建的基础。海西援建指挥部根据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工程管理制度、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援建工程建设责任制度、援建项目结算提交资料制度等九项管理制度。辽宁援建队伍严格按照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严格按照施工管理程序进行施工管理,注重事前控制,严把材料进场关,工序报验关和工序验收关,确保了工程质量。
进入冬季,各施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创新工艺,采取外加剂法、原材料加热法、负温养护法、暖棚法、综合蓄热法等措施,各显神通,进行冬季科学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中国水电集团通过对玉树地区气候特点的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冬季施工措施,出台了《冬期施工基本要求以及相应指导措施》,北京援建队伍搭建了暖棚施工房,购置了1000多条棉被包裹构造柱和房屋基础,生火炉施工,从而保证了冬季施工质量。他们还考虑到砖砌体供应和冬施质量问题,制定了隆宝镇上三村的671户采用小框架结构的施工设计形式,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也提高了工程抗震质量。
正是这一个个体现在细微处、表现在细节处的科技创新之举,凝成了在高原、高寒、边远民族地区搞重建的规律和经验,进而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作者:许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