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6年整合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跨越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探索出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三篇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青海新闻网讯 2006年8月16日,对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天,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管理体制、发展目标、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特别是对西宁地区原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的决策,不仅对开发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西宁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00年至2001年,西宁地区甘河工业园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工业园区相继建立。但是,由于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原西宁开发区隶属西宁市政府、甘河工业园区由西部矿业集团和湟中县主管、生物园区隶属省经委)和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晰,导致各园区在发展中各定各的目标、各搞各的建设、各上各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园区自身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开发建设合力,省政府果断决策,按“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对西宁地区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新组建的开发区管委会,在建立高效、快捷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流发展平台的工作思路,首先对各园区产业进行了明确定位,确立把东川工业园区打造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把甘河工业园区打造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化工产业基地;把生物园区打造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8年,又规划建设了以藏毯、绒纺为主导产业的南川工业园区,使各园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关联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整合4年来,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者们,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带领建设者们艰难开拓,奋力争先,较好地实现了从大整合到大跨越的历史性飞跃:
扫描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9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1亿元,比整合前的2005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57%;完成工业增加值106亿元,比2005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74%,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2.6%;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7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比2005年增长3.44倍,年均增长45.9%。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4万多人。今年上半年,其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54%,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加87.45%。
扫描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4年来,各园区建成157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定位的骨干项目,引进各类工业项目269个,累计到位资金338亿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60家。逐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中藏药、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集群。50万吨铝基合金、25万吨水电铝型材、2000吨多晶硅、百万吨复合肥一期、机织藏毯扩能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特色明显的项目相继投产。3000吨多晶硅、1500吨单晶硅、2.5万吨高档电解箔、2400万平方米化成箔、PVC一体化、德尔尼尾矿综合利用、机织藏毯、3万吨地毯纱等一批新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开工,成为园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扫描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园区加强规划布局、形象改造和生态建设,园区内电力、道路、供排水、天然气、铁路专用线、废渣处理、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开发区区域规划面积从原来的42.8平方公里扩大到126.9平方公里。
扫描四: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得到妥善解决。结合各园区实际制定实施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就业、生活保障等相关配套措施,解除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园区建设得
到了周边村镇农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为园区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6~2009年各园区累计支付征地拆迁补偿款30多亿元,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1.5万余人,投资5000多万元帮助辖区11个村庄新建了6所中小学校,给部分村庄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委会维修改造等项目。今年甘河工业园区还投资近8亿元,在多巴镇建设75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彻底解决甘河西区2个乡、16个村、5371户、2.26万被征地农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并给2.4万被征地农民按月发放生活费。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与开发区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在经济管理、土地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融资等方面大胆创新,完善服务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者:刘建民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