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各省、市、区中,我省财政口袋小,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省在财政支出上实践着“民生优先”理念,将有限的财力向改善民生倾斜。今年上半年,全省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同比增加25.7%。
“小财政、大民生”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执政理念。“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这样强调。作为经济相对滞后、财力相对欠发达的一个西部省份,我省在民生领域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几年,基本上每年整个财政支出的70%都是用于改善民生的各类社会事业。青海的多项社会保障指数位列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之首: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补助标准位居西部地区第一位;合作医疗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全国最高;享受农村低保的农牧民人数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比例、享受低保的城镇居民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例均是全国最高。
仅今年上半年,用于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支出达到112.4亿元,同比增长25.7%。着力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提高新农合、城镇医保筹资和报销水平,提高企业退休基本养老标准,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另外,我省还创造性地出台奖励补助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新建或改造住房。
平安县的农民李福财对此就深有感触,“到老了,啥好事都让我遇上了。”他告诉记者他这几年生活的变化:“前几年开始,我们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娃娃们上学不用交学费,还给补助哩。交了大半辈子的农业税也不用交了。今年,国家还给我们这些老汉发养老金了。还有,我们要是盖新房,国家还给几千块钱的补助。这么多好事情,以前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
“小财政、大民生”不是一个口号,它带给550万青海人的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幸福。(作者: 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