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至24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青海省农牧厅协办的全国农田节水项目验收暨现场观摩会在西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田节水专家及相关部门代表分赴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乐都县的农业部农田节水示范区进行了验收和现场观摩。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讲话。
叶贞琴说,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省份之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把农田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农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广以全膜覆盖为主的节水技术模式,在旱作农业区走出了一条抗旱减灾、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道路。
叶贞琴说,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目前,全国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顺天应时,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研发了针对性强、实用简便、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的高效节水农业9大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农田节水示范区。尤其是全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率先在西北地区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新路子。
会议认为,发展节水农业,必须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紧紧围绕发展大宗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紧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把节水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节水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同时,要将推动区域性产业发展与推广主体技术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多元化投入相结合,在政府支持下,发挥农民、企业、部门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会议指出,当前,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越来越显现,但发展节水农业的政策越来越有力。“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水分生产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使全国达到新增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亿亩,灌溉水生产力和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的目标要求。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强示范,树立样板;集成技术,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紧紧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会上,青海、陕西、宁夏、山东、四川、河南、广西七省区还就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作者: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