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 资料照片 |
“十一五”期间
●青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
●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牧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11.2%
●青海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 奋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记者:青海因何而取得“十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 强卫:“十一五”以来,青海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农牧民收入等,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我们全面完成了规划的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8亿元,据统计5年累计完成投资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07元以上,年均增长11.3%,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高2.0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1元以上,年均增长11.2%,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高3.5个百分点。
青海巨大的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自信开放创新,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努力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青海人民从又好又快发展中得到了哪些实惠? 强卫:首先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青海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并以加快发展促进和扩大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3.9%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
其次,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城乡特别是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青海高原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68.48岁提高到目前的72岁。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5年来,实现了乡村道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大电网覆盖下的农牧区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全面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青海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农牧区占11.46%。累计将5万多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青海依旧美丽,玉树更加美好
记者: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获得哪些经验?抗震救灾和玉树精神,对青海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将有哪些促进? 强卫:青海各族儿女,尤其是藏族同胞守护着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东造、西治、南封、北育”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框架,以源、盆、山、河、路、城为重点,优化生态发展布局。
2008年,国家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后,我们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国家每户补助2.5万元,共计12.71亿元,加上省、州、县配套,将在5年内使11.2万户、53万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历史。
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柴达木四大生态圈,逐步建立起了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发展空间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后续产业,解决好转产转业农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加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目前,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森林覆盖率达5.28%。
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去年4月,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引起社会各界对青海、对玉树的极大关注。我们把社会各界对青海的关注、关心之情,转化为建设新青海、新玉树的强大动力,并借势而上,加大对大美青海的品牌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深切感受到“青海依旧美丽,玉树更加美好,高原人民欢迎您”的热情与真诚。
推进四个发展,实现美好蓝图
记者:青海将怎样实现世人对大美青海的美好期待? 强卫:实施“十二五”规划要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紧扣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个发展”,就是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做到“四个坚持”,就是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
我们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二一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四”就是上四个大台阶,即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管理水平各上一个大台阶;“二”就是实现“两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一”就是确保一个大幅增加,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六”就是力争“六个走在西部前列”,即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动科学发展,让青海充满“富庶之美”。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让百姓笑出“幸福之美”。我们将毫不动摇地保护生态,让山川呈现“生态之美”。我们将更加妥善地协调利益关系,让社会内生“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