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几年来,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历次全委会精神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全省上下树立起的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这是在青海这片广袤的热土谱写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辉煌篇章的强大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反映“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西海都市报今日起,将以“辉煌十一五”为栏题,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青海新闻网讯
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年的冬天将很温暖。
“终于可以住进梦寐以求的新房子里,这要感谢政府实实在在的好政策。”当市民刘彩艺拿到廉租房的钥匙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从2008年开始,我省有很多像刘彩艺一样的困难家庭喜迁新居。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省近几年来一方面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各族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则把有限的财力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虽然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每年财政支出的70%都用于改善民生的各类社会事业。
父辈们很难想到,娃娃们上学不用交钱了,全省教育在过去五年更是大踏步迈进。草原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这是几代人的希望和梦想,现在它实现了。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让孩子们倍感温暖,贫困生上学能得到资助……
过去五年我省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对于我省财政来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是分量不轻的两方面。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多项社会保障指数位列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之首: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补助标准位居西部地区第一位;合作医疗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全国最高;享受农村低保的农牧民人数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比例、享受低保的城镇居民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例均是全国最高。
这是有据可依的,仅今年上半年,用于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支出达到112.4亿元,同比增长25.7%。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为2009年12月31日前,已经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再次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
从2010年10月1日起,我省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及失业保险金标准……这些都是我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生动写照。
民生投入让老百姓收获了真金白银。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的村民们就靠扶贫开发项目提供的蔬菜大棚“翻了身”,用村民陈启明的话说:
“我们沾了扶贫开发好政策的光了。”截至目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减少到75.7万人,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830元。
腰包鼓了,底气足了,整个人也憋足了干劲。由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让以前只能靠一身蛮力挣点钱的农民们也干起了技术活。在勤劳致富的路上,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巨额的资金注入,让日子越来越殷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喜。“小财政大民生”赢得了百姓的喝彩声。 (作者: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