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结构、配置资源等方面更是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推进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的引擎。
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至此,我省拥有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将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契机。
8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于2002年4月设立的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作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历经8年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运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以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快捷的服务环境为平台,紧紧围绕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认真制定产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中藏药、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及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高科技生物产品产业集群。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园区经济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63.1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2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62亿元,出口总额8500万美元。2007至2009年的三年间,工业产值分别增长64%、43%,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和51%,利润增长94%、66%,税金增长33%、37%,特别是生物、医药、食品等高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营销水平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增强,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成长性。
据了解,目前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52户,其中工业企业73户,商贸流通及服务型企业179户,2009年,已批准入驻园区的企业316户,其中工业企业72户,商贸流通及服务型企业244户。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21户,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6户;已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58户,安置就业人员8800余人。青海明胶、金诃藏药、黄河嘉酿、天露乳业、康普生物、伊佳服饰、娃哈哈饮料等一批具有规模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企业建成投产,园区企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把全力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总抓手和突破口,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近几年,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筹资以及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科技、管理等人才汇集到园区创业发展。
自2007年以来,区内财政对科技拨款和企业研发投入总和为28707万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23家,创新型企业4家,其中,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134720万元,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22.0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1.57%。
目前,园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7家,其中2家的实验室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区内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其中,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承担的“沙生植物白刺中提取食用天然红色素工艺研究”已处于产业化开发阶段。青海金诃藏药医药研究所开发的30个有资源或药理特色,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其中2个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2个产品被青海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其中: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的酶法明胶工艺及新技术开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据统计,园区拥有各类专业人才2083人,其中学士1823人,硕士120人,研究生120人,博士生20人,占园区从业总人数的23%。园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29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拥有各类专利270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项目经费5569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0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柴大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中国龙胆科植物的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从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一次飞跃。省科技厅厅长解源说,升级后的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据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依托现有青海生物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条件,将省域内的人才、智力优势同生物技术产业、农牧业科研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产学研联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特色生物资源高新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模式。
解源介绍,今后开发区应该努力实现三大任务。一是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发展知识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此,需要我们加快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打造龙头企业,发展高端产业价值链,培育新兴产业业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优势产业创新集群;扶持高成长性企业。
为此,开发区计划与青海省科技厅共同设立“青海高原生物与藏药发展基金”,同时再引进国内3-5家风险投融资机构入驻园区,形成园区初级创业资本市场,吸引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参与创业园的开发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与企业孵化,加大对创投产业的投资,打造高新区高科技产业投资平台,逐步培养一支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利用园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择机选择优质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投资培育业务,开始尝试与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业务对接,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开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原则,进行联合投资。在园区入驻企业中,育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值销售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未来3-5年内培育2-3个高科技创业板上市企业。
开发区还将完善园区孵化大楼和生科中小企业创业园功能及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级创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入驻青海生科中小企业创业园和孵化大楼中小企业提供扶持优惠政策和投融资服务。计划设立种子孵化资金,促进官产学研结合、项目与资本的结合;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帮助相关中小企业在股权、债权、上市融资上拓展渠道,实现投融资多元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密切合作。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人才,转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
青海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对西部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为促进西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来支持西部企业创新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凭借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升级的契机,开发区将加大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以项目建设为突破点,来提升园区功能和产业升级,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项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截至目前,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青海生物产业园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青海生科中小创业园二期工程3个项目,已被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经委列为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青海省投资贴息补助、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示范重点扶持项目。
另外,开发区还将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园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和服务。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够成为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最重要的创新与创业的源头,成为高新技术项目、创业人才、创业资本的聚集地及辐射源,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地和上市企业的摇篮。(作者:子宜)
》》新闻直击
园区发展推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
近几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整体布局,围绕中藏药和生物制剂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强化西宁市中藏药和其他药物产业的优势地位,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青海高原动植物特色产业集群,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据了解,我省力争在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到165亿元以上。
在生物产业方面,主要以威德生物、清华博众、康普德生物、三江源药业、珠峰药业、青海明胶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我省特色资源菊芋、沙棘、冬虫夏草、虫草菌丝体、骨胶等。未来5年,生物产业目标是实现年销售65亿元以上。中藏药产业将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产学研多方力量,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藏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快速提升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药材提取物和药材的深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制剂学对传统中药的工艺进行改造,以金诃藏药、晶珠藏药、久美藏药、绿色药业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中藏药、藏茵陈、大黄、红景天、枸杞等青藏高原特色药材精深加工,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
高原绿色食品和保健品产业,以娃哈哈、三江集团、开心源食品、金籽生物、黄河啤酒、天露乳业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马铃薯、亚麻籽、牛羊肉、蜂产品、蚕豆、青稞、乳制品等,发展目标: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作者:章悦)
生物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日益完善
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区域特色显著,吸引并接纳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据了解,区内现拥有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家,其中,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园区内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咨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认定咨询、科技项目申报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人才技术培训、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推广等服务,共计4000人/次。
青海省科学技术开发中心,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连续六年承办了“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青海省的培训工作。中心已为区内累计有181家企业的17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生产、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文化各类培训。同时,为落实政府推进“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活动,还免费举办了5期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广泛开展了项目申报、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培训等多项实用性培训工作。区内拥有孵化器企业4家,其中,青海生物产业园孵化创业有限公司被青海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原生物与藏药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年来,为入孵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产业化服务、公共实验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和投融资、基金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中介推荐等系列服务达3600次。
八年来,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2亿元,区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已建成四纵四横道路,排水、排污管网共计18公里。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已投入使用,在建的“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博物馆”土建工程均已完工,正在进行标本制作和内部装修及布展。(作者: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