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学时,有点办法的家长都为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波,择校真就那么重要吗?
我也有孩子,通过孩子读小学、读初中直到读完高中的足迹,我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差异,是教师水平、责任心、学生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校园风气(包括家庭、社会风气)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何况,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对待“名”校,我确实缺乏崇拜之心,这并非我“没吃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以我们西宁市的“名”校来看,其学生群体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说白了就是高考成绩优于一般学校,但这种“优”的前提,是在于这类学校“网罗”了其他学校的“高分生”。若是在这个前提下,高考成绩还差于其他学校,也就“名”不起来了。
《西海都市报》8月30日A5版上有篇文章标题是《“择校”顽疾政府当重手根治》,我认为,要治“择校”顽疾,只要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不再“默认”个别学校“网罗”其他学校的“高分生”,就能事半功倍。其实,允许个别学校“网罗”其他学校的“高分生”,就是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环境、教学氛围的不平等,其中的责任,平民百姓可担不起。
不“择校”了,学生可以就近上学,不用再起早摸黑赶车奔波,可以多用点时间来休息、来学习,不是更好吗?
“好”学校也有没考好的学生,“差”学校也有成绩不同凡响的学生。单从“择校”上去追求理想,实在是不值得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