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5月30日,记者从西宁市人民政府了解到,为打造文化品牌,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经西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户)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大通皮影艺术传习所等10家单位为第一批西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徐全熙等5人为文化产业示范户。
近年来,西宁市深入挖掘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画、排灯、堆绣、刺绣、玉雕及民间皮影、戏曲表演等文化。如湟中县农民画不仅走出省门,还走出国门,不少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群众从中受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培养雕刻艺人为重点,在帮助他们开展手工雕刻、增加收入的同时,培养、发掘民间刺绣、书画艺人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湟源县把汇集了绘画、堆绣、剪纸等多种艺术手段的排灯作为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开发,初步取得良好效益。西宁的民间文化产业不仅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首批文化示范基地中,既有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有让封存的民间艺术复活并逐渐走进市场的大通皮影艺术传习所;有开发河湟民间木雕技艺,有效增加农民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工艺品公司,更有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的民间工艺品研制开发企业。示范户中,西宁市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艺术设计师徐全熙,以其精湛的壁画、堆绣、泥塑、彩绘、古建筑设计和维修等技艺,成为所在领域的带头人;以编织手工藏毯为业,创办藏毯手工编织传习所的杨永良,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传承了民间传统技艺。(作者:周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