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记者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祁家村,只见一株株洋芋和玉米新苗破土而出,在集中连片的覆膜地里茁壮成长。村民马老汉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利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如果不出啥大的意外,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山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民和县,一度流传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说法,农民种田辛辛苦苦一年忙活下来,除去各种生产成本,收入往往入不敷出,土地撂荒现象也相当普遍。为了改变旱作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民和县积极引进和推广浅山马铃薯和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仅2009年就在21个乡镇推广全膜玉米和马铃薯7.67万亩,总净增效益突破了5000万元,仅此一项就让全县36万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40元,今年,民和县计划完成全膜玉米和马铃薯20万亩,占到了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5%以上。
作为青海东部“粮仓”的海东地区现有耕地面积323.68万亩,其中,无灌溉条件的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8%。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山区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靠天吃饭”的困境从根本上无法改变。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海东必须趋利避害,把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作为干旱山区农业的首要任务,以及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2007年,这个地区从甘肃省引进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并先后在民和、乐都、平安等县浅山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为浅山地区农民增产增收创出了新模式。
海东地区农牧局农技推广站站长洪海波告诉记者,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具有保墒、增温、抑制杂草孳生,延长作物生长等五大好处,增产增收的效益非常明显,亩均单产马铃薯2500公斤,比露地增产500公斤,增收400元,亩产玉米600公斤,比露地小麦增产400公斤,增收近500元,通过这几年的试种,这项技术最适合青海高原干旱山区大面积推广。
说起新技术带来的实惠,平安县沙沟乡桑昂村村民祝存奎深有体会,祝存奎告诉记者,去年,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试种了两亩全膜洋芋,结果产量确实不错,一亩地里洋芋增产了1000多公斤,收入增加了四五百块钱,今年,他的5亩耕地全部种植了全膜马铃薯,农业收成已成为祝存奎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作者:尚众邦 屈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