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海农民报》报道,化隆回族自治县通过加快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创造土地流转条件,使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6万多亩。仅这个县的群科镇向东村全村853人中,外出条工人员达500多人,促使土地流转达385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2%以上。一位在化隆县工作的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化隆县的土地流转已由本组、本村向跨村、跨乡发展,且随着“拉面经济”的不断壮大,土地流转的进程也不断加快。他认为,土地流转是建设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使农业迈上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但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依一定条件为转移的。心急了吃不上热洋芋。关键是把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创造一个流转的条件上来。此话说到点子上了。
如何创造一个土地流转的条件?根据化隆等县的经验,首先要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把这项工作抓好了,让更多的农民在非农产业立身,在城镇安家,才能使农民自愿地与原来承包土地脱钩,使承包土地流转起来。同时,象化隆县那样制定更优惠的政策,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大户、园区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发展特色农业,搞规模经营,又要对转出户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还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为流转户搭建一个公开、公平、有序、规范的流转平台。
只要把“创条件”的工作做好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作者:芦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