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展的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推进顺利,犹如广袤草原上燃起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实践证明,海北州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决定,符合海北州目前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符合现代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的根本愿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部署和中央关于农牧区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推进集约化经营 促进新农村建设》专栏,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海北州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和农牧业生产发生的重大变化,敬请读者关注。
冬日的青海湖畔,已是滴水成冰。11月30日,我们踏上了采访海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之路。
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化的经营模式、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是海北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的主要出发点。近两年来,海北州着眼于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部署和海北要在发展现代畜牧业等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的总体要求,对简单粗放的传统农牧业向高效集约的现代农牧业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近年来,海北州农牧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但人畜矛盾、草畜矛盾却日趋突出,草原退化亟待遏制。为了让群众过上殷实幸福的日子,海北州组织人员赴内蒙古、河南等地学习考察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全州选定了16个村进行了试点。试点村以土地、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流转整合为途径,以农牧业经济实体、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组建生产经营联合体为载体,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突出草畜平衡、生态保护这个前提,把握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根本,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突出强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独具海北特色的农牧业“双转双赢”发展路子。
截至目前,海北州参与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州、县、乡三级试点村达52个,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24.3%,试点经营户由2008年的872户增加至2546户,增长192%,共整合草场158.77万亩、耕地2.37万亩、牲畜11.4万头(只),有力地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农牧业向联合、集约、规模化转变。
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是海北州股份制经营模式的一个典型村。在村支书多杰扎西的家中,我们了解到,察拉村由40户牧户138人联合注册成立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11个生产经营联合小组,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和营销。股份由牲畜构成,优化组合为母羊群、种公羊群、育肥羊群和牛群。以租赁形式整合草场,按草质划分为羔羊草场、母羊草场、后备母羊草场、种公羊草场和综合草场。生产经营实行指标量化管理;经营收益40%作为经营小组发展基金,60%按股分红。察拉村的集约化试点经营,优化了牲畜种群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改善了草场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初步转变了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经营模式下一家一户所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2008年全村集约化经营效益115万元,人均纯收入5693.7元,比粗放式经营人均增收1248.4元。今年预计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增收1700元。
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是一个纯牧业村,2008年,按照"就近联合,自愿组合"的原则,以养殖大户、劳务能手、无(少)畜户为基础,由优良种畜繁育协会牵头,将牧民的草场租赁给养畜大户,将牧民的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实行定岗定员,整合草场基础设施,优化组合畜群、草场,从中脱离出的牧民从事劳务输出。在集约化经营中,由专人负责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并负责产品销售。通过一年的运转,2009年边麻村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8户31人,共集约草场26580亩,牲畜3040头只,围栏11067.77亩,预计集约化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12316元,比上年增长12%。目前已有3户在西宁市购置楼房,2户在县城购置楼房,3户拥有私家轿车。
门源县北山乡沙沟梁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沙沟梁村有260户、1280人,耕地3829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在集约化经营试点中,探索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集约耕地3120亩。该村在经济能人的带动下,入股70万元组建成立了惠农农牧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集约协议书,由合作社垫资购进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采取"统一作物种植类型、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子供给、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机播、统一播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分户结算"的方式集中经营耕地。同时,成立了集约化经营监督小组,从整个生产环节至产品销售、分户结算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监督、验收等,发挥了"上联合作社、下联农户"的作用。经测算,今年,农户分散经营人均收入2310元,比上年增长10%;集约化经营农户人均收入2606元,比上年增长24%。集约化经营农户比农户分散经营人均多增收296元。
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村,共有117户481人,草场5.27万亩、人均110亩、畜均2.8亩,耕地4300亩,存栏牲畜12779头只,比理论载畜量超载4297个羊单位、超载率达29.63%。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整合畜牧业生产要素,构建了以饲草料种植、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和天然草场保护性利用为依托的饲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框架。苏吉湾村106户牧户自愿组成19个生产经营联合小组,根据群众意愿和各组实际,将216名劳力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良种牛养殖、羔羊育肥、牛羊育肥、劳动力转移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改变了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了质量和效益,牧民在股份分红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渠道增收。2009年,全村实现纯收入280.31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27元,比上年增长23.1%。(作者:寇俊山 包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