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湖水,碧绿的草原,黄灿灿的油菜花。一抹蓝,一抹绿,一抹黄……勾勒出盛夏青海湖的大美;
畅游的裸鲤,飞旋的水鸟,疾驰的羚羊。日渐增多的生物群为青海湖这片洁净的地域赋予了更多灵性与和谐。
“把环青海湖地区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中说。
作为“四区”之一、面积达8.5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余万的环青海湖地区,在围绕“生态立省”、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目标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南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以科学发展模式为重要抓手,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做足了文章。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从青海湖南岸到黑河源头,从金银滩草原到龙什根草原,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在环湖地区掀起。环青海湖地区各州、局、县将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力推进,形成了造林种草,保护、封育整体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为主线的新格局。
绿色在“蔓延”。3年前成立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修建保护站、改善检测条件、封沙育林草、人造灌木林、人工孵化鸟类、珍稀鸟类视频检测网络等一系列举措,对青海湖流域的动植物、湿地、草原,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了监管和保护。如今青海湖区域野生植物达445种,野生动物有245种,湿地总面积达4558平方公里。鸟类资源数量稳中有增,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鸟岛区域植被恢复,沙化危害明显减轻,一处处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涌出汩汩清泉,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正在环湖地区形成。
2008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的战略布局要求,确定了建好现代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发展,海北州参加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的2546户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245元,增幅达到35.2%,比全州平均水平4023元高出2222元,比分散经营户人均纯收入5775元高出470元,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显现出了较好的增收前景。同样,位于青海湖南岸的海南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今年共争取和落实设施农牧业建设、农牧区畜棚建设、退牧还草、沼气池、节能日光温室等38个项目,4亿余元资金夯实农牧业基础。并安排工作经费41万元,加强了5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如今示范村组建了5个专业合作社,共入社440户2024人,目前已完成投资1199万元,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联营关系,走上了“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牧户”的路子,实现了企业和牧民共同增收的“双赢”目标。
实践证明,以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牲畜整合重组为途径,组建农牧业生产经营联合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专业养殖和农作物特色种植、规模种植的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新模式,使局部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促进了草场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至此,环湖畜牧业走上了保护生态前提下“增草、增畜、增收”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为核心的农牧业“双转双赢”的发展路子。
“梦幻青海湖”、“浪漫金银滩”、“神秘原子城”、“欢乐沙岛”、“东方小瑞士”、“百里油菜花海”……国家4A级景区全覆盖的环湖地区,在全省“一圈三线”的旅游发展格局中,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和景区孕育而生,并直向全国。在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环湖地区旅游业给予了更高的定位,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近年来,海北州在“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要求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通过宣传旅游产品和强化行业管理,全州旅游业形成快速发展、强势推进的新格局。到“十一五”末旅游总人数达到8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33亿元。在全省率先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先后编制完成了11个单体规划;确定了以青海湖北岸315国道自然风光游和祁连山草原风情游的两大旅游带和海北全境游、环青海湖游、金银滩-原子城一日游的三条精品线路;成功引进招商项目14个,使全州主要景区的服务功能和区域城镇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和“一年树形象,三年见规模,五年成品牌”的工作要求下,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相衔接,整治旅游环境与带动群众致富相协调,自主建设与招商引资两手抓,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促进,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面对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采取派出专人或跟随省旅游局宣传营销队伍到全国各大城市传统客源地,主动与协议旅行社衔接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并利用省内外新闻媒体、景区网络平台以及邀请国内外旅行商实地考察等途径,以时事报道、地理介绍、游客见闻等诸多形势,实现了景区旅游恢复性增长。截至10月7日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60.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558.58万元,基本与去年持平。
目前,我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尚处空白。对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从各种创建宣传资料和景区各项制度的搜集、整理、建档到整个景区硬件的整改;从旅游纪念品的收集整理到景区导示标识系统的设置等9个方面入手,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展开各项工作。
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青海湖景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服务软件建设得到全面改善,景区在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服务功能、综合管理资源及生态保护、景观市场价值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当前,创建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局上下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家旅游局对青海湖景区的最终评审。 (作者:罗连军 建军 )
感怀五年:一方圣洁的山水 一块灵动的热土
青海湖,天生丽质;青海湖,传说无数。近五年来,在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旗帜下,在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号角声中,环青海湖地区正在成为璀璨夺目的高原明珠,正在全方位展示其独特优势、发展潜力和示范意义。
依据省情特点,顺应发展潮流,把环湖地区建设成生态旅游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这是省委省政府的眼光和决心,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心愿。让眼光和期盼聚焦在清晰的定位上,把决心和心愿铸成一具大胆探索、扎实推进之犁铧,环湖地区走过“十一五”,这方圣洁的山水已化作一块灵动的热土,向世人鲜活、鲜亮地婀娜而来。环湖动力十足。
这五年来,环湖地区抓生态、谋长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大力推进青海湖流域综治工程,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并举,让水更清、山更美、天更蓝,人民更富裕。
环湖活力无限。
这五年来,环湖畜牧业走上了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增草、增畜、增收”和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为核心的农牧业“双转双赢”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造林种草,保护封育整体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为主线的新格局。
环湖魅力无穷。
这五年来,青海湖景区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相衔接,整治旅游环境与带动群众致富相协调,自主建设与招商引资两手抓,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促进。景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与管理服务软件全面改善,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服务功能、综合管理资源及生态保护、景观市场价值显著提升。
青海湖畔、祁连山下,湖光映笑脸,山色衬遐想,明媚的当下,欣欣向荣;鲜活的未来,蒸蒸日上。告别“十一五”,迈进“十二五”,环湖各族儿女一定会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想落在实处,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一定会打好生态保护、现代畜牧业、旅游开发三张牌;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把青海湖装扮得更加绚烂,把青海湖品牌叫得更响亮。(作者:郝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