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2月23日电(记者何伟)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稳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使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青海省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三江源腹地沙金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
据统计,青海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达42.2万公顷。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刘红星介绍说,针对这种状况,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从2003年开始在全面禁采沙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补助资金5.57亿多元,先后对三江源地区和全省68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据刘红星介绍,目前,青海省共完成矿山环境治理面积12.2万亩左右,产生了积极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其中,草地恢复治理项目效果普遍较好,人工播种的披碱草和星星草长势良好。据调查,在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称多县扎朵金矿、治多县松莫茸、曲麻莱县白的口、班玛县多卡吉卡、玛多县红金台等矿山环境治理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长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高度达60多厘米。
同时实施的省内矿山区耕地恢复项目,按设计要求均恢复为水浇地,治理恢复后的耕地地表平整,表层覆土厚度达50至60厘米,渠道、农田道路设施建设齐全,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按每亩地产小麦800斤,每斤小麦1元计,则当地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至少704.8万元。
刘红星告诉记者,2010年底,中央又下达未来2年财政补助资金1.25亿元,重点在三江源和青海省东部地区开展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目前已进入规划设计编制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