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共青团青海省委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着力打造青年志愿者品牌,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志愿者在基层奉献,在基层扎根。一些有志青年,怀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青春壮志,积极投身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的行动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放飞梦想、建功立业!
六年前的康福山是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惟一考上大学的人,六年后的他响应团省委“服务基层、建设家乡的号召”,回到托海村开展志愿支教服务,为建设家乡做奉献。2005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专业的康福山,本来在省城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2006年回到小学时的母校,看到的还是那破旧的校舍和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求学的艰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2007年,康福山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青南计划项目,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来到托海村小学任教。在支教期间,他经常深夜备课、家访调研,默默奉献。相继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康福山获乌兰县“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荣誉称号。如今山区里大学生支教的身影越来越多,在这里他收获了孩子们信任与零距离交流的快乐,收获了已然烙在心底的责任感。
2007年,山东小伙房广彬告别家乡来到青藏高原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克服高原反应,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如今他已成了爱吃牛羊肉,爱听藏歌的地道青海人,通过参加青海省选调生考试,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一名公安干警。“选择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就知道要去的地方比较艰苦,这样的地方更容易磨炼自已,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价值,更能体会为国家贡献的自豪感。”房广彬说,“西部目前还不繁华,但相信通过我和其他志愿者以及西部广大人民的努力,西部可以创造繁华。”
跟康福山、房广彬一样,很多“80”后的青春时光与“志愿”这两个字紧紧连在一起。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人民政府的韩文俊曾在一篇日记里这样写到:“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叫志愿者?怎样做一名志愿者?其实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别人也帮助了你,因为,有了他们,才为你提供了净化灵魂,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经历就是财富,选择了基层,就选择了人生最美好的成长过程,我相信服务基层将会成为每一位志愿者在人生旅程中最绚丽多彩的一笔。”
到今年11月,“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动在我省已成功实施7届,在青海服务过的志愿者1566余名;扶贫接力计划成功实施11届,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358余名;青南计划成功实施4届,志愿者1600名。这3524名专项志愿者全部在基层,服务在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青年中心建设、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农村平安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开发性金融等领域。同时,随着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和奥运赛会志愿服务的开展,由团省委组织的青海省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青海省赛会志愿者服务队受到表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敬老助残、卫生创建、便民服务、大型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广大志愿者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务社会、实践育人、传播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青海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作者:魏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