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西宁2月16日讯(记者马玉宏、通讯员张明成) 近年来,青海省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区域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造福于民。
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省内湖泊众多,地表径流纵横,兴水利、除水害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省重抓水利工程建设,颁布施行了《青海省实施<水法>办法》、《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水法规,加强水利管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石头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开展了1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5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8.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100亩;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7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17447平方公里,12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建立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加强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水库调蓄、堤防防御的功效。
十二五期间,为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全省将围绕“四区两带一线”的经济布局强化水利实施建设,实施以大投入、大体系、大工程、大示范为主要特征的大水利战略。加快建设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力争完成投资2亿元;全面推进公伯峡、李家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计划投资3亿元;推进扎毛水库建设进度,开工建设蓄积水利枢纽,争取启动哇沿、文祖口、松多等水库建设,继续抓好湟水河西宁、乐都、民和段堤防建设,对12条中小河流、6条山洪灾害沟道综合治理,扩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范围;启动格尔木防洪工程和结古镇防洪工程;积极争取温泉水库、黑石山等重点病险水库以及云谷川等4座重点小型水库和黄茨滩等15座小型水库纳入除险加固项目重点;实施玉树灾后水利设施重建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全省实施人饮安全工程,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另外,还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及时上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国家审查审批,启动全省水中长期供求、防洪防旱、农村河道整治及东部城市群供水保障等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十二五”水利预计计划完成投资280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全省供水能力达到49.87亿立方米,解决128.46万人、799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