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创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湟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按照“挖掘资源,整体策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旅游富民”的原则,确立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以全新的理念创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使湟源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提升了旅游的档次和品位。也标志着湟源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湟源也迎来了以旅游为展示平台的文化繁荣时代。
几年来,湟源克服各种困难,举全县之力相继开工实施了丹噶尔古城保护性修复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使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以丹噶尔古城景区为中心,日月山、赞普林卡、石刻公园、人民公园、乡村农家乐、华石山、宗家沟、北极山公园、大黑沟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补充的旅游景点网络构架,以丹噶尔古城品牌为核心,茶马商都、排灯之乡、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王母故里等为补充的文化品牌群雏形初步形成,为今后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于2009年5月正式开街的丹噶尔古城景区对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极为明显。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00余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8.7%和21%。
湟源还依托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活动,向外界展示湟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丹噶尔之夏诗歌朗诵会暨昌耀诗歌馆开馆仪式、青海湟源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昆仑文化与西王母国际学术论坛、日月山风筝邀请赛、2010年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丹噶尔杯”摄影大赛、丹噶尔杯曲艺大赛、作家写湟源、艺术家书画湟源、摄影家拍湟源、万人“品腊八、共祝福”活动、民间体育竞技活动、丹噶尔酒文化展示、六月六城隍庙朝山会、以及“丹噶尔风”服饰展演、署衙断案巡街表演、文庙“三字经”诵读、 “丹噶尔流韵”原生态民间音乐演奏、排灯皮绣艺术展、古城摄影书画展、地方特色小吃展示、民俗文物展览、民间工艺品展销等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创意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湟源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使“文化湟源”的印象深入人心,让人们感受到湟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是提升地方知名度,展示良好形象的有效平台。正是这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展现了丹噶尔民间艺术风采,树立了湟源文化品牌,扩大了湟源乃至青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丰富和提升了环青海湖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
目前,湟源已逐步形成以湟源陈醋、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等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产业,以演艺厅、文庙、丹噶尔曲苑、丹噶尔厅署为主古城文化演艺产业,以湟源石刻、牛角挂件、书法、绘画、根雕、剪纸等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制造产业的文化产业基本格局。
湟源文化旅游将开启新的篇章,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西王母故里,湟源的文化金名片
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也是青海文化的拳头品牌。湟源史称“西戎羌地”,是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境内有“昆仑之丘”、“西王母石室”等原始遗存。
从2004年开始,湟源县多次组织和邀请省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深入实际,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查阅文献、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昆仑文化与湟源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通过专家学者们对湟源地理环境、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出土文物等进行综合考证后认为,宗家沟石窟群是早期西王母石室,野牛山是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大华中庄卡约文化遗址可能为西王母时期的文化遗存,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8月在宗家沟西王母石室前,举办了首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2010年8月又举行了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第二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活动。四邻八乡的民众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观礼参拜,表达对华夏母亲西王母的无比缅怀和崇敬之情。
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也是湟源县打造王母文化品牌的一大创意。
两次高品位、高规格活动的成功举办,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我省昆仑文化研究和昆仑文化品牌的打造。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在参加西王母祭拜大典后说:“西王母对于过去有意义,对于未来同样有意义。过去西王母没有进入我们的主流话语,没有被我们的社会生活像轩辕黄帝那样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王母应该获得更加崇高的、更加符合她身份的地位。此次西王母祭拜大典的举办,应该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对振兴青海文化,使大美青海、王母故里更加被世人所认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此,省市有关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关注和支持。省委书记强卫曾不顾坡陡路险,亲自到宗家沟进行调研考察王母文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也曾指出,昆仑文化映射出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创世纪录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王母与炎黄一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并强调,要打好、打响王母品牌,策划组织好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活动,以增强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把青海湟源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问祖之所在。
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大汇展
2011年1月11日,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第三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在悠扬的民间乐声中拉开序幕。这是为了大力展示湟源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把湟源打造成为青海冬季旅游目的地,“夏都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的重要举措。正是在这里,湟源人徐徐拉开了青海冬季旅游的大幕。
在此之前,湟源县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民俗文化旅游节。每次活动期间,都为游客精心安排了原生态民俗文化大展演、排灯舞实景表演、丹噶尔酒文化展示、丹噶尔民俗文化之旅摄影大赛、艺术家书画丹噶尔、茶马商队实景表演、社火表演、丹噶尔风服饰表演、城隍庙会、民俗展览及民间工艺品展销、传统民间体育竞技、“羌风流韵”歌舞及《丹噶尔流韵》原生态民乐表演、署衙升堂表演、文庙诵经活动、地方特色小吃展示、元宵焰火晚会等众多民俗文化活动。
整个文化旅游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频现。
丹噶尔酒文化展示。酒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场合,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无酒不成席”,豪爽、好客的湟源人在款待客人的酒席上或划拳或唱曲,大拳、小拳、满堂喜等,猜拳种类五花八门,白鹦哥、尕老汉、数麻雀等酒令酒曲,行起来悠长粗犷,觥筹交错之间,表达出生活的悲喜苦甜。文化旅游节期间,通过召开酒文化研讨会,展示丹噶尔土酒生产工艺,酒曲、酒令比赛表演等形式,向世人展现丹噶尔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
茶马商队实景表演。通过组织骆驼、牦牛、马等商队,在古城内巡回表演,营造出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驼铃声声、商队来往的意境,游客还可骑骆驼、穿藏服、扮商人等,亲身体验和感受湟源深厚的商业文化。
丹噶尔风服饰表演。设计制作款式新颖、风格炯异的具有湟源文化符号的服饰,组织模特表演队,在活动期间在丹噶尔博物馆民俗广场、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东西城楼、火祖阁广场等景点进行表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
还有以拔桩、拉巴牛、登拐子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族体育比赛活动,褡裢、跳油锅、掐方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棋类比赛,斗鸡表演等活动,激起你儿时的回忆,带入你乡间的田野。
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一次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大汇展。
欢乐的丹噶尔一次次带给游客无限的激情与惊奇。
丹噶尔流韵,青海高原的“纳西古乐”
青藏高原,丹噶尔古城,这里曾是西王母故里,因此有悬圃仙音;这里曾是古羌民族的巡游牧驻地,因此有羌笛遗风;南凉曾在西宁建都,将宫廷的古乐遗留在这里;大唐文成公主西去拉萨与吐蕃和亲,将大唐礼乐带到这里……千年的时光早已流失,而悬圃仙音、羌笛遗风、南凉古乐及大唐礼乐却如颗颗遗珠,在丹噶尔古城闪耀着奇异的光彩。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而青海地方曲艺渊源流长,反映着当地的民族、地域、生活方式,不仅是人们曾经历过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繁衍生息在该地域的人们祖祖辈辈思想与理想追求的浓缩。
《丹噶尔流韵》就是根据青海民间小调、曲艺等众多艺术形式而编排的一台原生态民间古乐精品,浓缩了青海民间音乐的精华。也为给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给这个古老的艺术积极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丹噶尔流韵》曲艺演出团队由当地民间艺人组成,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小伙姑娘,他们身穿毡袄、皮袄、藏靴,头戴毡帽、狐帽等羌、汉、藏、蒙等民族服饰,用扬琴、低胡、二胡、三弦以及锣鼓等多种民族民间乐器演奏《满天星》、《柳叶青》、《纱帽翅》、《大红袍》、《梵王宫》、《清水令》等民间音乐。
整部乐曲清越激昂、流畅奔放、意境深远,其独具特色的弹唱艺术,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之敦厚浓烈的方言特色和乡土气息,犹如天赖之音,往往引得听众纷纷围拢,专心聆听。展现出高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感世界,堪称青海高原的“纳西古乐”。
湟源排灯舞,惊艳上海世博会
远看像宫廷头饰,近瞧是湟源排灯。9月17日,在上海世博园中人们好奇地围拢在头顶湟源排灯的姑娘身旁,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湟源排灯赞不绝口。世博会青海活动周期间,湟源县选派演员赴上海表演了排灯实景舞,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现了湟源排灯的魅力。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在丹噶尔古城、县城主要街道进行高品位、大规模的湟源排灯艺术展,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如今,湟源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精心编排了“非遗风彩·排灯印象”实景舞,分《沧桑岁月》、《古城情怀》、《盛世称颂》三场,并统一设计制作排灯道具,演员们身着富有湟源文化元素的服装,把排灯绑在身上、顶在头上、提在手里,融入了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元素,以及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观赏情趣。由500多人组成的庞大表演阵容,在古城街道进行巡演或造型表演,演员们踏着多姿的舞步,通过把排灯由静到动的变化,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艺术的无穷魅力。
丹噶尔皮绣,尽展青海非遗风采
9月16日至20日,几十件极具青海民族特色的丹噶尔皮绣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精美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震憾了世人。一位美国游客想拿8万元购买一幅皮绣,被工作人员委婉拒绝后,这位美国游客显出满脸惋惜之情。
继参展上海世博会后,在杭州市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湟源县选送的丹噶尔皮绣《雪域盘羊》作品获得了2010“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刺绣类银奖,成为我省参加此次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奖刺绣类最高奖项。同时,《高原牦牛》作品获得刺绣类优秀奖项。
这是湟源县的荣誉,也是皮绣这一延续了3000年古老工艺品的荣誉。
丹噶尔皮绣,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发源于古羌时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会了各种绣法和技艺,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富,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2008年,青海省赠送给北京奥运会的礼物《高原精灵——藏羚羊》,以其古朴粗犷、手法灵活、材料新颖等特点赢得了奥组委和有关人士的交口称赞,被永久性收藏。
悠悠古街“腊八”宴,传递高原浓浓情
农历腊月初八,丹噶尔古城悠悠古街飘荡着诱人的腊八粥香味,几十口盛满青海风味腊八粥的大锅一字儿排开,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们为老百姓盛粥、讲解。受邀而来的近百名老人坐在桌前,细细品尝着风味独特的腊八粥,热腾腾的腊八粥,表达出浓浓的尊老敬老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品尝着腊八,感受着别样的民俗风情。在特意制做的冰杵内,放着青稞,拴着红绳的木杵供游客们亲自体验舂麦仁的乐趣。
腊八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喝腊八粥是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湟源民间“腊八”粥是将麦子舂去外皮,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佐料,经过一夜文火煮熬,皆成乳状,香味扑鼻。同时,人们还要到河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湟源县特意组织举行了“品腊八、共祝福”为主题的古街“腊八”宴,在丹噶尔古城露天熬制具有地域风味的“腊八”粥,摆放“腊八”冰,展示“腊八”粥的制作技艺、历史渊源、营养保健等相关知识。
(作者:马建华 白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