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繁荣。青海作为祖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西部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禀赋特别,多元一体,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繁荣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全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进程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好恰逢其时,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把大美青海建设成文化名省。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四大领域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未来的引领功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这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奋斗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大的发展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社会科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治建设、“四个发展”、生态立省、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族宗教、民族民俗文化、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均有诸多建树,尤其是昆仑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玉树灾后重建、三江源生态保护机制、农牧业集约化发展、藏区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拥有自己的学术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理上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形成一套对人类文明有新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我们的话语体系,在世界发出我国的学术声音,要用我们的思路来引领未来。同样的道理,作为文化名省,必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积极为青海发展大局服务的同时,必须要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足够的话语份额,以突出的研究成果和鲜明的学术个性来展示青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风采,显示出一个文化名省应有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共进,在探索中推进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学术成就,创造性地形成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青海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真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和发展丰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要坚持“走转改”,从实践中求质量。毋庸置疑,由于学术大环境的影响,学术浮躁之风盛行,个别学者把天下利器当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游戏,远离社会基层,远离时代实践,从概念到概念,从论著到论著,不切实际,不着边际。洋洋数十万言,管用的没几句。研究方法由原来的“剪刀加糨糊”进化为“复制加粘贴”,低层次重复乃至辗转剽窃,洋洋万言不见一个文献出处,不见自己一点个人见解,人云亦云,甚或以讹传讹,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应有的学术严肃性和文化软实力。所以必须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和扎实严谨的学风文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大兴调研之风,成果要从社会实践中来,要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是要坚持学术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学术没有个性就没有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下功夫,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在青海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上做文章。我们不反对积极吸收外来学术的有益成果,但中华民族的学术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表达和足够的话语权。事实证明,没有自己的学术话语权,没有相应的文化输出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们必须要坚持学术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形成自己的理论表述体系,不断增强学术软实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青海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应该以学术质量来提高青海的学术话语权,让我们的学术“走出去”,树立青海学人的文化形象,为建设文化名省做贡献。
四是大力鼓励学术创新精神。文化的发展繁荣要靠创意,科学的发展繁荣要靠理论观点方法的创新。创新是社会科学的使命和责任,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必须要有理论观点上的新收获,没有创新的科研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的全方位浪费,甚至是一种犯罪。所以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始终不渝地追求学术创新,以创新的成果来为文化名省建设增光添彩。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立足青海,以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研究为内核,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应势应时加强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新思路新措施,推出一批代表青海学术水平或者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文化发展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社科研究成果自然也要被人民群众所享用;同时社会科学成果只有惠及人民群众,为人民所接受,其功能价值才能被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科学的社会普及和成果的转化工作。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和武装头脑,一方面把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转化成建设富裕文明新青海的有效资源,让社会科学真正为社会现实服务,被人民群众享用。
六是加强科研队伍和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特别是学术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是提升科研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术信息化建设也是进行高质量科研的基本保障。相对来说,我省目前的社科研究人才和数据信息平台都比较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建设文化名省、打造学术精品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style.fontSize=size+'p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