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到青岛务工的28名藏族青年探亲回来了。县、镇的负责同志专程到西宁火车站迎接他们。
这28名藏族青年是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清水河镇退牧搬迁的牧民。他们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挣回了33万多元,人均增收11000多元,实现了从手拿羊鞭的牧民成为一个岗位技工的嬗变。
为了保护母亲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从2003年开始,清水河镇先后有1256户牧民分别以搬迁户、以草定畜户和零散搬迁户等形式退出了世代游牧的草原,减畜19.2万只羊单位,草场禁牧258.92万亩,占全镇实有草场面积的37.9%,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长期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这些搬迁牧民既无从事其他产业的观念,也无从事其他产业的技能,加之搬迁前大多数牧户为无畜户或少畜户,经济基础薄弱,搬迁后一时很难实现转产增收。
怎么让牧民增收呢?县上和镇上的干部在思考着、探索着。
2007年10月5日,青岛客商刘贵连来清水河旅游,听到镇党委书记江永普措说这里有1300多名生态移民,仅靠政府补贴的6000元生活时,表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一帮这些群众。没过多久,热情的刘贵连给江永普措发来了信息:双星集团愿意接收牧区移民。
这是个机遇!江永普措和镇上的周多副书记立即踏上了去青岛的列车,经过考察,江永普措心里有底了。随即与双星集团达成了劳务输出协议。
从草原搬迁下来,甚至还没有放下手中牧鞭的牧民,打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有的人说哪有这么好的事,也有的人说肯定是诓人,孩子去了能够回来吗?也有人担心子女上学时间短,又不会讲汉语,会被人欺负……为此,江永普措和镇上的干部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就在他们做了多次动员几乎没有希望的时候,扎哈村的牧民阿吾第一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他的两个孩子尕玛和巴藏报了名,随后,相继有28人陆续报了名。
为了支持和帮助这28名青年真正走出去、稳得住、能挣钱,清水河镇争取到7万多元,承担了他们赴青岛打工的全部费用,并将28名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并派驻乡镇领导在双星蹲点及时了解务工情况,协调解决务工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
2007年底,28名青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跨越千里草原,走向黄海之滨,赴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青岛双星海江鞋业有限公司务工,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第一批走向东部沿海的牧民打工者。
从一望无际的草原到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从皑皑雪山到茫茫大海,给第一批到达双星的藏族职工生活上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喝水都拉肚子。”这是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最多的一句话。对此,青岛双星海江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了藏族职工生活管理工作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套专门的后勤生活管理规定,一方面对厨师进行培训,制作藏族风味的饭食;一方面帮助、指导他们学习、适应沿海地区生活习惯。
家住称多县扎朵镇东方红村的金昂拉毛说:“刚开始去市场买东西时,人家要多少我就给人家多少,不知道讲价的。如今我学会用山东话‘砍价’了”。金昂拉毛的对象才文欧周现在已是生产线上的操作能手,两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公司给他们分了套房,并配备了有线电视等生活用具。现在他俩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家安在这里,“我们车间实行承包管理制,我也想当个承包人,过过当‘老板’的瘾,”说起今后的生活,才文欧周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和憧憬。
从吃惯了青稞面到吃着海鲜“哈”啤酒,从游牧生活到现代化流水作业,这不但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思想的提升。江永伊西在车间学会了“插号旗、贴盒贴”后,还成为装箱工的得力助手,下班后主动帮助装箱,并经常向车间领导请教,车间领导见他对工作很热心,就耐心地帮助他,为了让他熟悉订单配比、掌握正确的装箱技巧,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江永伊西很快成为车间一名多面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多位藏族职工被公司评为岗位技工、质量标兵,多人受到了公司奖励旅游的活动,才文欧周还被评为集团诚信质量标兵,受到集团的通报表扬和奖励。
据称多县县委书记李毅介绍,现在双星和称多建立了帮扶关系,双星企业也实行东部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蓝海战略”。今年,省扶贫办将在贫困农牧民子女务工培训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称多县6个乡镇将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培训向双星输送技能人才,再向双星输出100名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光靠刨地刨不出新农村,在家闲着闲不出小康生活。”目前,在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称多县28名牧民这样一步从游牧走向现代城市务工,实现历史性转变的牧民数量毕竟有限。但是,近日有消息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春节过后江河源将有更多的牧民走出家门、走出草原,走向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