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命和文明的摇篮。远古时期的森林养育了华夏先民,中华文明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态文明的演变。“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
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衰落的根源。回顾历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都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地方,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了古文明的衰落和转移。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还处于相持阶段,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荒漠化面积依然很大,生物多样性依然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史为鉴,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头等大事。
青海有“三江源头”之称和“中华水塔”的美誉,涓涓清澈纯净的源头活水哺育着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是中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源头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下游乃至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于青海高原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干旱等气候原因和人类过度汲取,现存的森林资源正在不断退缩,森林植物种类稀少、结构简单。据了解,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5.2%,森林资源总量不大,林分质量差,在西部12个省区中还处于末位;而且荒漠化程度正日趋加剧,是我国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湿地萎缩、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危机。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34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由于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省内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造成江河水量逐年减少、淤泥增加,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萎缩,从而引起土地沙化、草场退化、雪线上升,物种生存条件日益严酷,物种分布区急剧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趋势仍在加剧。这样脆弱的生态,不仅会使一些特有种质资源丧失,而且一旦再遭到破坏将无法恢复。
面对我省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生态趋势,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人迫切需要一个持续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保持良好生态的第一需求,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林业建设的急务和要务。林业以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生态效能,在青海生态建设中处于毋庸置疑的首要地位,是青海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搞好林业建设,也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的根本出路。
青海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森林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均受到一定限制。如何立足青海实际,改善现状,努力发展和丰富青海的森林产品和森林服务功能,特别是将青海独有的特色森林产品做好做大,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是青海林业所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和最基本的职责。
要实现青海的生态文明,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林业发展为核心,以超常规的手段和速度,提高和扩大以森林与草地为主的植被覆盖率,努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大力提倡生态文化和生态产业建设,有效增加广大农牧民的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作者:罗连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