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6日,省长骆惠宁深入民和、乐都两县浅脑山区的田间地头,水库大坝和农资供应点,就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抗旱及备耕春播生产等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
春耕伊始,骆惠宁十分关注农贷资金发放和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的供应情况。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农村信用社和化肥供应点上,骆惠宁详细了解农贷利率及种子化肥的价格。他充分肯定农村信用社按农产品生产加销售周期确定还贷时间的做法,要求继续加强信用村建设,更好满足农户春季生产贷款需求。他对随行有关负责同志说,当前正是购肥、购种、购药的高峰期,要保证农资质量,稳定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全力支持春耕生产。
春雨贵如油。从早上起,天空飘起了雪花,仿佛为东部干旱山区送上丰收的昭示。登上民和松树沟西侧山梁,骆惠宁走进新民乡若多村的一块梯田里,蹲下身子分别扒开覆膜地块和普通地块的表层土壤,仔细对比墒情,农技人员指着省长手中的一把湿土说,这把土水分含量达17%,而没有覆膜的地块干土层就达9厘米左右,干旱山地再次尝到了地膜覆盖的甜头。骆惠宁赞同地点着头,亲切询问在场村民对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意见,村民行立强说,这两年,村里家家都在覆膜地里种马铃薯、玉米,产量高了,收入增加了不少。骆惠宁高兴地说,全膜覆盖沟垄集雨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带来明显的增产增收效益,今年全省要推广80万亩,我们就是希望为浅山地区找到一条致富路,尽快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在碾伯镇下寨村,骆惠宁弯腰走进一座大棚,和正在棚内忙着拍垄、点种、覆膜的王国英等村民聊起大棚种植的成本和收益。听说每亩大棚年收入超过万元时,骆惠宁鼓励大家说,乐都在蔬菜种植上给全省带了个好头,今后还要根据川浅脑地区的不同特点,把尊重群众意愿和调整种植结构结合起来,探索多种温棚建设模式,在发展设施农业上走在前面。
人勤春早,新民乡千户湾村的水浇地里冬小麦已冒出新芽。村民们有的忙碌着往地里撒家肥,有的在翻地撒种,开犁春播。村民李维林告诉省长,冬麦正加快出苗,就等着浇头茬水。骆惠宁向围拢过来的干部群众关切询问,水渠好不好用,能不能在小麦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期浇够4茬水?村里人均水浇地多少?加上复种和旱地,每户亩均收入多少?“人均0.5亩水浇地”,“灌渠有些老化,基本可以浇上4茬水,亩产1000斤”,“复种就是些胡萝卜、白菜等”,“种粮政府给补贴,再加上人均2亩旱地,亩均收入大约1200元” ……省长问得实在,村民答得认真。骆惠宁对海东和民和县负责人说,要落实好国家近期出台10项惠农政策和已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让粮食生产有明显经济效益。民和气候条件较好,要千方百计扩大复种面积,努力实现增产增收。
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在乐都南大山深处的大石滩水库,骆惠宁一行走下大坝,了解水库除险加固及蓄水等情况。他叮嘱随行有关部门和地区的负责同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验收,今年起要合理确定汛线水位,再不能搞空库度汛,要最大限度蓄水,要扎扎实实做好水库下游配套水利设施清淤、整修等基础性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水库效益。他强调指出,我省的农田资源是立体式的,“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一个个小流域里实行田、水、林、路、坡综合治理,从而聚集形成农田大面积综合治理。在瞿坛镇吴家台火箭增雨点,骆惠宁了解了2月份以来人工增雨情况,他说,去冬以来降水少,农田普遍失墒较重,今年我们为增强抗旱能力,打破常规,提前启动了人工增雨作业,现已初见成效。他要求气象部门要继续加强天气预测,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降水。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下乡干部要切实发挥作用。”在下寨村,骆惠宁亲切地对下乡干部王兰英、王克芬等人说,今年万名干部下乡任务重,要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各项工作。在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时,既要让农民群众了解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又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工投劳,切实把1号文件宣讲好、见成效。
调研中,骆惠宁还听取了海东地委关于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做了指导。(作者: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