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多项惠民举措,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一道道“民生大餐”热气腾腾地摆在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
——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应对危机,保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和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政策措施,动员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效遏制了就业形势恶化的局面,并呈现趋稳向好势头。
*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强化就业指导。去年上半年,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加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4个政策性文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财政、省经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做好困难企业待岗人员技能培训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等4个专门文件;各地也及时制定实施办法和落实措施,进而形成了特殊时期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整套政策措施,使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及时下拨就业资金7亿多元,加大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使各项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得到较好的落实,呈现出“出手快、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特点,为“保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积极落实降低和缓缴部分社会保险费政策,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采取灵活用工制度,加大对省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尽力减少企业裁员,稳定了用工岗位。并积极推进西宁、格尔木两市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活动,认真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有效发挥了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全省开展创业培训2236人,当期成功创业和自谋职业888人。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3亿元,有力支持了创业和就业。
*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基层服务项目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期满未就业人员的工作。共选聘2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开发工作,1325名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教师,400名大学生赴青南志愿服务,选拔1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启动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岗位见习促就业行动,全省设立见习基地45家,有1100名高校毕业生进基地见习,有30%以上的毕业生在见习期满后将实现就业。对长期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全省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75.6%,历年累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率达60%。
*继续加强省级劳务合作,积极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初,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回流现象,充分发挥各级就业部门和驻外劳务输出机构职能,及时了解农民工返乡情况,加强输出输入地就业信息岗位对接,异地转移输出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并举,劳务输出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特别是全力以赴组织好赴疆“金秋采棉”活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早动员、早协调、早衔接,确保人员不减,收入不少。累计输出人数达7万人,务工收入达2亿元。
*重点实施了以返乡农民工和困难企业在岗职工为重点的特殊培训计划;以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返乡青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城乡大中专毕业生和省内重点项目用工为主的“三加一”重点技能培训项目。各级职业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各类人员9.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2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6.1万人,创业及其他培训0.5万人。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了“2009春风行动”活动月、“青海省2009东西部就业岗位对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青海2009年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大型就业服务活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年内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累计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260多场次,提供岗位8万余个,有30多万人次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5万多人次。组织网上大型招聘会6次,省内外有近4万人次网上求职择业,有力促进了各类人员就业。
——围绕改善民生,完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再次调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复我省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普遍调整120元的基础上,省政府考虑青海高原自然条件艰苦等因素,决定对我省2008年12月31日前的企业退休人员再人均增加50元,使我省此次调整总体水平达到月人均增加174元,为历年最高。调整后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1480元,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海西、海北两州先期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11月份,根据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报经国务院新农保试点领导小组批复我省湟源、都兰、门源、尖扎、平安五个县为首批试点县。为加快推动新农保试点步伐,省政府决定同时将贵德、玛沁和玉树县纳入试点范围,全省8个州(市、地)都有1个县开展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标志着继医疗保险之后,我省向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使社会保障领域公共财政的阳光进一步撒向广大的农村牧区。
*调整提高了医疗、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在不提高缴费水平的基础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五倍左右(约15万元),在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工伤保险调整后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月人均标准分别达到1465元、720元和463元。
*积极解决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中历史遗留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78亿元,重点解决了我省2000年经济结构调整以来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后续医疗保险费不足问题和国有困难农牧场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大中小学生参保工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按照省政府的决定,基本完成了34个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移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交接工作。
——坚持改革方向,推进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严格执行公务员公开招录制度,凡进必考,在考录中认真落实了少数民族和基层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在全省公务员考录中的优惠政策,在报名、笔试、面试各阶段及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网上公开等形式公开各类信息,调整了考录中笔试、面试成绩比例,面试阶段坚决推行集中面试和考官、考生“双抽签”制度,加大社会考官的比例,增强考录透明度,确保了考录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公务员能力和作风建设,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七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个人”评选推荐工作,我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和黄南州泽库县王家乡党委书记松太加同志分别获“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深入推进政府表彰奖励工作,完成了组织全省先进模范代表参加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任务;积极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有力促进了公务员素质的提高。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州县乡公务员的津贴补贴工作。为2333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离休人员增加了生活补贴,人均月增资185元。
*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完成。
*会同省教育厅对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评审工作进行了修订;会同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对少数民族语文翻译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进行了修订。组织实施各类职称、职(执)业资格考试30项,参加考试人数达1.98万人。
*积极开展调研,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转安置、自主择业干部管理的意见,认真落实解困资金、退役金、医疗保险、取暖费等各项政策待遇,加强对自主择业干部的教育和规范管理。
——坚持人才优先,创新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组织进行了西部矿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和青海大学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申报工作,申请留学人员项目15个,为高层次人才在青创业搭建了有效平台。实施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2009年度计划,选派700多名各学科、行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赴省(国)外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了“111工程”2009年度培训,会同农牧、林业等八个部门完成了13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实施了“三江源”人才培训2009年度计划,280名来自环保、农林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不同学科的培训,并会同省三江源办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三江源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完成培训400多人。
*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底,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达2.5万人,当年毕业5232人;年内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6.7万人,5.4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乡技能型劳动者达27.1万人,其中高级工5.38万人,占19.8%,接近国家要求“十一五”末达到20%的目标。三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成效突出。争取国家外专局批准下达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41项,出国(境)培训项目11项。重点对我省三江源生态建设、地方特色产业、循环节能经济、农牧业经济、高原旅游、高原医学、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对青海藏族聚居区进行扶持。其中,青海藏羊集团机织藏毯生产基地项目,连续三年被国家外专局确定为引智重点项目,今年被评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完善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认真落实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2009维护农民工权益10项行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管理服务的各项政策,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全面促进各类用工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集中开展了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重点的“春暖行动”,劳动合同签订率逐步上升。并将劳动合同签订、劳动用工备案联动推进,依托金保工程,全面掌握用人单位用工的存量、变量以及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动态监管。
*不断加强人事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执法。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人事劳动争议和处理工作机制。全省各级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87件,涉及劳动者719人,结案率为96%。继续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和日常巡察、举报专查工作,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检查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在劳动用工备案、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女工、未成年工特别保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督促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集中开展拉网式排查,签订不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不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承诺书,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年内共检查用人单位1万多户,责令用人单位为2.77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督促313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2028.34万元,取缔非法中介机构9户,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违规案件169件。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压力最大、任务最重、处境最难的一年。面对危机,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攻艰克难,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就业各项任务目标超额完成
2009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3.1万人的116.13%;“4045”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完成全年目标3000人的126.67%;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2.5万人的118%;当年消除零就业家庭321户,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7257户;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8%左右,控制在国家确定的4.5%的目标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次的102%,其中稳定就业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失业保险在应对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及时实施了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的“一降三缓两补贴”政策(即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缓缴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全年累计减征失业保险费3950万元,涉及企业2150户、职工20.08万人;支付“两项补贴”6833万元,涉及企业34户、职工23579人;18户企业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失业保险在稳定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2009年全省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制度全覆盖。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社会保障逐步由城镇向农村、由职业人群向城乡居民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截止2009年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71万人、75.56万人、36.02万人、40.97万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8.83万人。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2009年,我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公务员录用办法》、《青海省公务员录用面试规则》,公务员管理配套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严格落实公务员公开考录制度,年内组织公务员考录5次,有2万多人(次)参加了录用考试,录用1076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全省州、地、县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5次,有3万人参加公开招聘,录用近5000人。圆满完成了2009年国家下达的328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其中计划安置178名,自主择业150名,积极开展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保证了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我省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规范了州县乡公务员的津贴补贴工作。继续完善和定期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积极建立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继续开展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推荐选拔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省有2700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同时还加大了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年内全省各级职业培训机构完成培训9.8万人,组织技能鉴定6.7万人。高度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组织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5项,出国(境)培训项目11项。共有160名外国专家来青指导和服务,出国(境)学习培训360人,引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不断提升。
——劳动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我省大力促进各类用工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继续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步入常态化轨道,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8173.39万元,清欠率达95%。
——厅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根据省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组织人事安排,3月份开始新厅和省公务员局的组建工作,通过准确界定职责、合理设置机构、妥善安排人员,形成了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和新的工作格局,基本实现了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彻底整合,达到了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的目标,对平稳有序推进全系统的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盘点过去,我们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新的辉煌。2010年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者将全面地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和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本,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