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林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切实加强林业科研、推广、培训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出一条“招项目、建基地、抓科技、引人才、起示范、促推广、增效益”的科技兴林路子。通过不断创新,使一批符合我省实际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维护中,成效显著。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累计投入林业科技推广资金2450万元,比“十五”期间高出近4倍,全省实施完成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218项,投资总额7544.5万元,较“十五”增长了70%。全省林业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林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6%左右。全省实施完成林业科研项目58项,建立林业示范区8个,其中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2个。示范区示范面积3355公顷,标准化培训112次,人员1.27万人。
林业技术的推广及重点科技支撑、推广项目的实施,对我省的生态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这些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加快了我省植树造林步伐和林业建设水平,提高了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全省林业生产中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全省各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紧密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将林业科技成果和成熟、实用、先进技术等有效组装配套,重点组织推广了汇集径流抗旱造林整地、容器育苗及造林、生态经济型树种繁育及无公害丰产栽培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04项。
2010年,我省确定了“唐古特白刺及优良沙棘雌株繁育技术示范”等31个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主要推广乡土灌木树种繁育及造林、高原优良杨树繁育及造林、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生态经济型树种繁育及栽培、荒漠化植被恢复、风沙区樟子松引种及驯化等林业科研成果和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了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基地建设中,我省依托清华博众、柴达木高科技药业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牧民开辟了重要的增收途径。在每年一度的采果期,农牧民采摘沙棘每天收入40元至80元,而每亩枸杞最高收入可达7800元。
据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去年一年的实施,我省共建立乡土树种、生态经济型树种繁育基地14处,当年新育苗776亩,繁育苗木2150万株;完成抗旱造林2200亩,风沙区杨柳深栽造林2400亩,在青海湖东岸引种樟子松试验造林100亩,在柴达木盆地营造优良枸杞丰产、无公害栽培示范林200亩,31个项目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指标,科技在我省林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作者: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