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大早,乐都县姜湾村的李长德拉着一车绿油油的黄瓜来到省城海湖路综合批发市场。他刚把车开到摊点,就有蔬菜批发商围过来,不一会儿车子就空了。李长德的温棚里种了不少韭菜、黄瓜、辣椒这样的细菜,一茬接着一茬地收,韭菜收完了收黄瓜,再过一段时间他种的辣椒就能上市了。
海湖路综合批发市场是我省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每天都会有大量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
去年以来,我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河湟特色经济作物“百里长廊”。尤其是今年两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要集中连片推进设施农牧业以来,初显成效的现代农业建设不仅使老百姓的菜篮子更加丰富、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还架起了连接城乡的桥梁,如今像李长德这样依靠蔬菜种植增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我省已经建成了13.23万栋温棚,其中有3千栋冬暖式高标准温棚,这些温棚的建设是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70多个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村、特色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经济作物收入达到15.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7.4元……这是去年实施‘百里长廊’建设以来最直接、最现实的成果。”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处长李青川说。他说,今年我省计划在海东地区建设3万栋温棚,目前墙体工程已经完成了30%。计划建设的3万栋温棚中有5千栋是冬暖式高标准温棚,冬暖式温棚主要是针对我省冬季和春季气候,为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细菜而建的。目前,我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了川水地区的蔬菜,黄河谷地以薄皮核桃为主的小杂果,西宁周边地区的食用菌、花卉,脑山和牧区的中藏药材产业带……这既是一幅美好的蓝图,更是发展的动力。
从民和到西宁,“百里长廊”工程覆盖了我省海东地区的河湟谷地,这里已形成了特色支柱产业:以温棚蔬菜、新型果品、食用菌、花卉培育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奶牛、肉牛羊、獭兔为主的养殖业;以“桃花园”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业。以发展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一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民”已成为河湟地区农民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
“‘百里长廊’工程,不仅有效地帮助了当地农民增收,也逐渐填补了我省菜市场上本地蔬菜偏少的缺口。”李青川说。他的话,在这里得到了印证,经营胡萝卜生意已近十年的张老板,虽然不知道“百里长廊”的具体内容,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去年起胡萝卜断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张老板的感受也是众多经营蔬菜生意人的感受,实施“百里长廊”以来,本地大棚蔬菜在市场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如乐都的辣椒、互助的葱、西宁的西红柿等,夏秋季时甚至能占到我省蔬菜市场的70%。此外,计划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实现蔬菜总产135万吨,使我省老百姓的菜篮子更加丰富。(作者:倪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