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成立以来,坚持“两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消除贫困、强省富民”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民生领域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围绕县域经济和民生领域的难点和重点,推动建立覆盖县域的基层融资机制,有力支持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步伐。
一、全面支持县域新农村建设。截至2008年底,开发银行发放各类新农村贷款54.5亿元,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商品流通等领域。一是建设新式大棚,构建和谐农村。发放平安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种植业项目贷款1000万元,建设新式冬暖式大棚250个,250户农户从中受益。二是支持生猪生产,缓解市场供应。累计向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项目发放贷款6000万元,保障了西宁市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向德令哈牧人福利有限公司仔猪繁育基地扩建项目发放贷款100万元,完善海西地区仔猪繁育、猪肉供应市场营销体系。三是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牧区商品销售网络。与省商务厅合作,分三批对海南、黄南、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放贷款1480万元。
二、整合担保资源,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青海省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开发银行起草完成了《关于整合省内现有担保资源,完善担保体系的工作建议》并报送省政府,通过对四维担保公司、天诚担保公司等省级担保平台进行软贷款增资,整合省内担保资源,使现有规模小、分布散、担保能力弱的担保机构形成合力,增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截至2008年底,开发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3.9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项目,项目遍及全省。重点支持了民族用品加工、高原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数十个中小企业项目。
三、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圆百姓安居梦。开发银行积极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共投放经济适用房项目贷款54亿元,已承诺12亿元,累计发放5.5亿元。截至2008年底,已完成西宁市11万㎡共计1164套住房,2009年计划开工并完成10万㎡经济适用房建设,剩余部分也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建设完成。同时,发放了德令哈市廉租房建设项目贷款260万元,完成了4320㎡共计80套廉租房的建设。
四、以“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带动全省青年创业热潮。开发银行联合团省委,打造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品牌,通过建设“小平台”,实现“广覆盖”,推动“小业务”,争取“大效益”,2007年发放首批15个项目共计171万元的小额创业贷款,覆盖了城镇青年、农村牧区青年、大学毕业生、下岗再就业青年、妇女及残疾人青年等五类青年群体。第二批520万元65户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用于支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走出去拉面经济”,第三批贷款550万元用于支持湟源县农牧民“牛羊育肥”项目,帮助全省更多的城乡青年实现创业梦。这项工作在省内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五、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覆盖省内全部高校。开发银行以“政府热点、雪中送炭”的开发性金融理念,急政府之所急,想学校和贫困学生之所想,勇于创新,使得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2008年底,开发银行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525万元,解决了10549名贫困大学生的就学问题,实现了对省内9所高校的全部覆盖,贷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88.24%。2008年,开发银行又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63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239人,实现了有贷款需求的24个县全覆盖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六、筹组村镇银行,积极探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之路。为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先锋先导作用,开发银行根据银监会试点村镇银行的有关政策筹组大通国开村镇银行,为地方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7755万元,贷款余额3710万元。2008年共发放中小企业和农户小额贷款3655万元,同时积极开展代理保险,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并实现扭亏为盈,成为国开行全国筹建7家村镇银行中各项经营业绩最好的一家。(作者:郭大江 武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