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侯德强、王大千)冬日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土炕,一群身着鲜艳“彩虹”服饰的土族妇女手拿七彩丝线围坐成一圈,随着悠扬的“花儿”哼唱,一件件独特的刺绣工艺品也慢慢有了模样。香包、鞋垫、手帕、挂件……这些工艺品都绣上了土族传统的吉祥图案,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记者近日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小庄村的土族姑娘祁兴芳(右一)在自家办起的民俗旅游接待点做土族刺绣(1月8日摄)。
西部大开发以来,素有“土族家乡”之称的互助县的民俗旅游不断升温,小庄村抓住时机抢救和保护土族传统文化,推出了以家庭访问、饮食品尝,婚俗体验、歌舞欣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田园风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土族民俗旅游项目,使这里成为游客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选目的地。
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的祁玉秀是小庄村较早创办民俗接待点的村民,10余年来,她与同村的侄女、侄儿靠独具特色的土族饮食和歌舞吸引了数不清的游客。
小庄村村支书王国龙说,特色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使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业成为大家致富的首选途径。目前,全村现有民俗旅游经营户40户,95%以上的劳动力都在从事旅游业。

小庄村的一处土族民俗旅游接待点游客众多(2009年7月21日摄)。
记者在小庄村了解到,这个仅有156户、550人的小村庄,过去以农业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仅有500元左右。1997年小庄村开始探索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游客持续增加。经过10余年发展,2009年小庄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4210元。
互助县旅游局的有关负责人说,互助县位于环西宁旅游圈的重要地区,风景优美、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民俗旅游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依据旅游总体规划,互助县将先后实施道路硬化、电改、厕改等项目,将小庄村规划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扶持广大农民发展农家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