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矿产,工业粮食,经济命脉。2009年,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认真履行资源管理和保障发展的职责及使命,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服务于全省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增长,成效良好,亮点纷呈。
推进土地出让“招拍挂”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土地利用
用好土地地生金。西宁市全年共举行四次土地拍卖会,拍卖47宗土地,总面积达1700亩,占今年西宁市总供地面积的一半还多,总价款达32.6亿元,拍卖次数、地块总数、亩数都远远高于往年,创下历史之最。同样,全省土地“招拍挂”也创历年最高,全省已有70余宗经营性用地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481.6593公顷,总成交价款36.7029亿元,是近年来“招拍挂”宗数最多、效果最好的一年。土地“招拍挂”,吸引了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改造和建设,盘活了存量土地,加大了土地供应,确保了公正、公平、公开,杜绝了暗箱操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 撑起安全发展的保护伞
2009年,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加大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力度,全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经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和西宁市政府的努力,治理悬在头顶的危崖——西宁北山特大地质灾害取得积极进展。多方筹资,投资3.18亿元集中治理北山危岩体,对急需整治的危险区开展搬迁避让工作,将北山1、2、3号危岩体“削平”。截至目前,已搬迁住户1495户,完成拆迁面积26.21万平方米。并结合西平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改造,将其建设成占地上千亩的北山地质公园。今后,计划斥资20多亿元,对这一特大地质灾害进行彻底的综合治理。同时,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在全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防治工作,构建防治地质灾害的体制机制,取得了新成效。
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奏响区域协调发展福音
组织的专家评审。这对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的群众来说是巨大的喜讯和福音,对加快青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区包括黄河拉西瓦水库以下至民和县寺沟峡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包括海南州、黄南州、海东地区的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5县,涉及土地总面积为114.33万亩,估算总投资19.76亿元,土地整理开发规模61.92万亩,新增耕地20.29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7.7万亩。
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加强耕地保护、实现占补平衡、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工作来抓,至目前累计实施土地整理开发项目50个,总投资3.1亿元,共建设高标准的新农田24.7万亩,新增耕地7.4万亩,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正在显现。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再造秀美山川
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国家投入如此巨资,开创了历年来国家支持青海矿山环境治理投资之最,比前六年的总和还要多,也首次超过了国家支持青海的同年度地勘基金投资。这将有力推进我省矿山环境治理迈上新的高度,开创新的局面。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些年,全省国土资源部门实施72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使近6万亩原前满目疮痍的矿山废坑重新披上了新绿。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先后成功申报了6家国家地质(矿山)公园,累计投资达2990万元,加上刚批复下达的资金,目前累计投资达4870万元,对促进青海生态保护、旅游兴起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矿业权“招拍挂” 加速资源勘查开发的新支点
序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的新篇章。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去年5月6日,借助青洽会平台,国内矿业权招拍挂走进综合性经贸展会的第一槌在青海敲响。43宗矿业权拍卖挂牌项目,首次大规模通过会展的平台以市场方式公开出(转)让。来自省内外近70家企业及相关单位的400名竞买人竞买,33个拍卖挂牌项目最终成交。此次探矿权、采矿权拍卖挂牌活动成交项目起始价为4496万元,成交价为1.24亿元,矿业权增值达176.35%。取得的效果也是历年来最好的。
此次集中拍卖挂牌出让活动不仅开启了国内矿业权“招拍挂”走进展会的先河,而且探索出地勘开发融资的新方式,建立起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新机制。
地质勘查厚积薄发 钻获珍贵能源可燃冰
这是国土资源人历经八年的艰辛奋战,向新中国成者默默耕耘、不懈探索取得的巨大突破,在中国地质勘查和矿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9月25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地处青藏高原冻土区——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木里地区发现并成功钻探获取了“可燃冰”,青海木里,海拔4110米的常年冻土带,从这一刻起,成为世人高度关注的热点。
这次发现和探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
这次发现使我省有望成为国家陆域“可燃冰”新能源开发基地。这是全省国土资源人、地质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拼搏奉献,积极探索的结果,是我省地质找矿工作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体现,是开放合作、开拓创新的结晶。
青海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会议提出目标——八年形成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
9月9日至10日,国土资源部、青海省政府在西宁召开青海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会议,共同谋划青海地质找矿尽快取得重大突破的良策,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对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地质勘查找矿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由部省联合召开部署青海地质找矿的会议,这在青海还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这次会议开启了我省地质勘查的新时代。
会议提出:统一协调国家、地方与社会各方面的矿产勘查投入,重点查明重要成矿带主要优势与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新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国家级战略资源基地,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
会议提出了我省地质找矿的重大目标:加强双方合作,大力提高青海地质工作程度,争取三年有新进展、新成果,五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八年形成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提交一批重要矿产的资源储量,为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到2015年,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0处,其中提交10处以上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大型矿产资源(煤炭、铁、铜、铅、锌、金、钾盐等)基地。会议提出,2008~2015年计划总投资56亿元,开展青海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
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 盘点山河绘锦绣
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运用计算机、卫星GPS对土地进行高科技管理,即将变为现实——2009年,全省国土资源部门扎实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目前进入资料汇总整理的决战冲刺阶段,使历时两年的大调查即将全面完成。
这次土地调查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资料,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从资料的全面性、精确性和信息化管理、社会共享服务等方面都是一次巨大的更新和提升。
三江源头科考 填补多项空白助力生态建设
这次科考是助推青海省生态战略实施的又一重要举措,其成果更是这次不凡行动的特殊结晶。
2009年7月14日,此前由省国土资源厅、省测绘局牵头所进行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通过了国内23名院士和专家的评审论证。这一成果获得了测绘、气象、水文、冰川、地质、地理等方面的科学数据与资料,填补了三江源头地区地学数据的多项空白。对开展三江源地理、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资源勘查开发 大场金矿“带”出青海“金腰带”
这将是我省最大的金矿,并展现出良好的找矿前景,有人评价其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金矿。
凝聚我省国土资源部门地矿科技人员辛勤奋战、智慧结晶的代表性重大成果之一——大场金矿地质勘查,2009年又有新进展,主矿带新增金资源量约5吨以上,外围新增金资源量也超过5吨。这使大场地区已控制的矿体估算金资源量达150吨,达到超大型规模。同时,大场金矿预测远景金资源量也超过300吨,有望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的金矿开发基地。至此,大场金矿主矿带的地质勘查工作基本完成,省地矿局与合作方正积极开展主矿带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力争2012年进入开发阶段。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大场金矿田,是由省地矿局于1996年发现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初步评价后,又于2001年引进外资在内的多方资金对大场地区金矿开展了整装勘查,成为我省引进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勘探步伐、尽快出成果的成功案例之一。大场金矿田的发现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素有“金腰带”之称的巴颜喀拉山的找矿前景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