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转产牧民,利用当地石材资源,加工民族石刻工艺品,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700元增加到去年的2700元。提及这一变化牧民仁增多杰说,是三江源技能培训项目,使我们走上了富裕路。今年全村石刻收入在去年102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50万元。
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22个子项目之一。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增收能力,确保三江源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和转产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三江源办按照《总体规划》,积极抓好科技培训工作,使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加强,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科学致富的手段和方式。
在科技培训过程中,省三江源办始终坚持“依托工程、面向基层、因地制宜、因人培训、全面推进”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科技培训任务的落实。同时,根据当地实际以县为单位认真编制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反复修改完善,增强了科技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方式运作,根据年度培训实施方案,省三江源办每年坚持与相关州、市签订《科技培训目标责任书》和《科技培训廉政责任书》,州三江源办与相关县签订责任书,目标、任务、责任层层落实。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总投资5370万元。截至2009年,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613人、农牧民14320人,农牧民转产培训5468人,建立和培育示范户452户。
通过培训,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格尔木市曲麻莱移民村的转产牧民,在管委会的带领下,借助科技培训的劲力,办起了嘛呢石雕刻厂、藏毯厂,解决了80名搬迁牧民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收入,其产品已远销新加坡。玉树州囊谦县转产牧民,组织起来从事黑陶工业品加工,年创造价值12万元以上;黄南州泽库县宁秀乡转产牧民,利用当地石材资源,加工民族石刻工艺品,年创收达30万元;海南州同德县克日布草原上游牧的100户群众,搬迁后种植蔬菜6个品种,人工种草2000亩,育肥绵羊3000多只,依靠科技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寇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