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青海省科协宣告成立,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来,科协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科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切实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齐全、联系广泛的优势,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科技咨询论证,建言献策;实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为青海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个新亮点 六个新变化——省科协“十一五”期间工作成效显著
省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石昆明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遵循省科协确定的“运用三个抓手、凸现三个亮点、搭建三个平台”总体工作布局和“五个一”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搭建科学平台,寻找自身出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省科协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重点工作凸现新亮点、获得新进步。具体表现在“八个新亮点”和“六个新变化”上:
一、八个新亮点:
(一)组织举办“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通过积极争取,2007年,首次在西宁组织了由中国科协、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科协承办的西部论坛,8位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有关部门、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组织院士考察了部分企业,零距离为青海企业发展支招。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形成了《专家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二)争取并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2009年8月3日-8日,来自全国的451支代表队,1334名选手在西宁参加比赛,是一届盛况空前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竞赛,达到了展示技艺、交流成果、了解青海、宣传青海的目的,得到了中国科协的高度评价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三)认真开展“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奖活动。由省科协组织的这项评选活动于2008年恢复。共评出35篇论文分别获2007-2008年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该项奖励活动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两大领域,涵盖理工农医综合五大门类,奖项层次高,影响力大。目前,2009-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全面展开。
(四)青海科技馆(新馆)建设基本就绪,布展工作已经开始。青海科技馆(新馆)于2007年投入建设,总投资4.3亿元,占地面积3.67公顷,建筑面积33179㎡,划分为八大主题展区,展品展项近500件(套),观众可动手参与的展品达85%以上。此外,还设有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培训室、4D动感影院、小型球幕影院及临时展厅等,各类设备达300多台(套),争取下半年正式对全省广大公众开放。(五)科普平台不断拓展,贯彻《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进展顺利。科普平台《青海科技报·藏文版》通过增期扩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发行数量逐步增加,已从中国科协争取到资金支持,今后拟将发行范围扩大到其它藏区。2010年创办的《青海科技报·生活周刊》,深受大家欢迎;“青海科协网”与新华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其“科普动态”、“当今科技前沿”等栏目受到群众好评;截止目前,已从中国科协争取到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16辆。在30几个村及一些企业建立了科普站点。34个州、县(市)签订了《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开播协议。去年,中国科协等单位将我省作为抽样调查地区,选择17个样点,305个样本,1810份问卷就公民科学素养展开认真调查。
(六)围绕工作大局,拓宽服务渠道。近几年来,省科协每年都组织举办“新观点新学说科学讨论会”系列活动,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先后围绕“青藏高原环境与旅游”、“生态立省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高寒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等全省热点问题,展开不同学科的讨论。2009年,由省科协协调,在中国科协立项完成了“汉藏族科技人才信息化更新双语资源库”开发项目。(七)搭桥牵线,多方吸引海外科技专家为我省的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省科协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项目,先后邀请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及港澳地区“海智计划生态环境专家团”来青就高原医学和生态环境保护、海峡两岸特色农业及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和把脉,同时,协调和组织“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科技文化考察之旅”研讨会在西宁举办。去年,经省科协联系并特邀海智专家牵头促成了“亚行太阳能光伏提水草场灌溉”项目,对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解决人畜饮水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0年,邀请海智“藏药考察团”来我省与相关单位就藏药研发、医药人才培养等达成了合作意向。近年来,共争取到“海智计划”项目3类8项。2010年,省科协被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领导小组评为“海智计划工作先进单位”。
(八)发挥自身优势,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玉树发生地震后,省科协在第一时间向灾区送去紧急印制的4万份藏汉双语版“抗震减灾知识宣传页”、“《青海科普》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与此同时,省科协抓紧与南京爱德基金会联系并争取到542万元的救灾物资及时运送到救灾一线。积极向中国科协汇报并争取为玉树灾区捐赠越野车2辆、笔记本电脑若干台和各类抗震救灾手册、科普挂图等,价值达100余万元。之后,北京市科协协调清华紫光、中国书基会等为玉树州22所学校捐赠了价值80万元的书籍;宁波科技文化三维公司捐赠了20万元;河北、新疆科协也向玉树灾区捐赠《地震知识手册》及《防震知识手册》9900册。省地震学会、省消防协会、省灾害防御学会、省医学会、省预防医学会、省土木建筑学会、省水利学会等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大力开展灾后防御、灾后重建等科普知识宣传。
二、六个新变化:
(一)民生科普工程取得新突破。近几年来,省科协多次赴中国科协、国家民委等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经我们争取,目前全省共有40家单位和个人获得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表彰,资助总金额2800多万元。与此同时,省科协也先后19次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英特尔求知计划”优秀项目管理单位、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在农牧区如学校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太阳灶、沼气池、光伏电源等项目上,积极争取爱德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投资资金1000余万元,受益人群约24万人。2006年以来,全省各级科协开展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达600余期,每年参加培训学习的农牧民群众约达7万人(次),累计参加各类科普培训人员达30多万人(次)。
(二)学术交流质量有了新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学会共开展重点学术交流活动1930余次,举行各种学术报告660余场,讲座810余期,先后有6600多人参加了国内乃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征集学术论文23170多篇。今年,经积极申请和争取,省科协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人才思想库建设试点单位。
(三)为决策和服务群众的意识有了新增强。组织开展了“青海万名科技工作者大调查”活动,调查报告获2009年度省委政研室“优秀调查研究报告评选”优秀奖;2009年7月21日,适逢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为防止邪教组织利用这一天文盛事造谣滋事,及时向全省下发了《天象奇观——日全食》光碟,建议组织机关干部、社区群众、中小学生观看。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向省政府递交了应对报告,并印发科普宣传品1万余册。
(四)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取得新成绩。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努力探索和完善“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了由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并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2010年,各分支机构签订技术咨询合同额达40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1.9倍。
(五)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了新加快。近年来,已搭建起了以省级科普中心为核心,覆盖6个县级分中心、42个基层服务站、140多个个体服务点的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全省共有11个县被中国科协授予”科普示范县“,有44个单位、村、专业技术协会分别被中国科协、省科协等授予科普示范县、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同时,全省还建立了56个科普惠农服务站。
(六)队伍自身建设有了新加强。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成立青年理论学习组,组织本系统干部轮岗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等,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2007年和2010年,我单位被省直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先后两次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