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10月1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郑州拉开帷幕,我省特色农产品逐鹿中原,亮点频现,展会呈现出规模大、人气旺和各展团、参展商、消费者各方满意度高等特点。
本届农交会青海展厅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示了“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技术以及全省各地优质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特别是近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据统计,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758.5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3%。新期待,新收获,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本次农交会———
看点一:展厅面积大,是历届农交会参展面积最大一次。据介绍,本次展会青海省展厅面积达到200平米,20个标准展位。这次展馆通过招标,由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设计,展馆青海元素浓郁,整个展厅通过图片、实物等集中展现了大美青海的自然风光,让大家在领略青海美景的同时,对青海特色的品牌农畜产品一目了然。在青海展厅,由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从省内运过来的高原之舟———牦牛、藏系羊标本栩栩如生,不但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客商,更是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大家纷纷驻足拍照。
看点二:参展规模大,有15家企业的39名代表及近500种特色农畜产品参展。农交会每年都可以找到激动人心的事。一见到“可可西里”牦牛肉产品,来自上海的客商张伟先生说:“不用说,无人区的产品放心吃,一点污染没有的。”记者看到,可可西里公司的老总邵勇亲临现场宣传推介,忙得不亦乐乎。尝到展会甜头的邵勇感慨地说:“我们已经连续参加了六届农交会,第一次参加就是展会最大的赢家,产品有了在省外的大订单不说,可可西里的信誉越来越高。今年产品品牌上升到中国驰名商标,现在我们企业已经坐拥10多个亿,农交会的功劳功不可没。”邵勇乐呵呵第告诉记者。
看点三:特色企业集中,农畜产品深加工种类增加。相比较,从首届农交会各参展企业“蹒跚学步”到这一届“羽翼渐丰”,我省农产品从初级的大路货、价格低廉到深加工渐多,绿色有机程度提高,大桶清油变身脱皮菜子油,大块牛肉变成了休闲小食品,农畜产品深加工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绿色有机农产品价格不菲。在枸杞展台前,来自北京万家兴业水产销售中心的销售经理李洪亮一手拿着采购的一袋子宁夏“中宁枸杞”,一边品尝着青海枸杞,发出啧啧赞叹:“就是不一样,青海枸杞品质就是好!”随即和来参展的青海天霖枸杞公司达成代理青海枸杞的意向。青海天霖枸杞公司带来的优质枸杞,凭借柴达木的宣传效应,半斤装的卖到180元;青海新绿康食品有限公司带来的青稞挂面和青稞速食面,得到喜食面食的中原人的喜爱,企业带来的120件青稞系列产品在农交会第二天就销售一空。数字显示,我省农畜产品深加工率从2003年的不到7%达到现在的30%,这也是青海特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
看点四:本届农交会青海展团参展企业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品皆是企业拳头产品,是我省品牌农产品的代表,成为农交会上的亮点。本次展会上的青稞全粉是平安圣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目前已小有规模,算得上是青稞产品的极品,此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直接食用,方便营养,成为展会的抢手货。同样尝到展会甜头的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与农交会一起成长起来的。这次他们带来了60多个品种,公司新研制的碳烤羊腱子在展会上颇受消费者追捧。副总经理康耀宗说:“参加首届农交会我们公司产量不到1000万,现在产值达到8000多万,源于公司走产业化之路,有了自己的原料基地,有产品技术研发依托单位,通过展会加大了品牌宣传,同时找到经销商,每年收获都很大。”
同样,作为省内第一家开发皮燕麦的企业,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具有高原特色的高寒燕麦也深受客商和市民青睐。公司总经理陈建林对记者说:“我是第一次参加农交会,这次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产品虽然有特色,但包装上和外省农产品的精致还是没法比。我打算把这些资料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看点五:农交会一年上一个台阶。来自省农牧厅的一组数字:2003年首届农交会,我省签订各项合作项目金额21万元,第五届农交会签订2.5亿元,第六届2.8亿元,第七届2.8亿元。本届农交会经过严格审定后起初由10家代表我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企业参加,但由于其它企业积极性很高,后又增加了5家。农交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龙头企业,比如天露乳业,循化仙红辣椒公司等都是农交会的直接受益企业。
对我省参加本次农交会,省农牧厅厅长曹宏颇有感想。他说,今后我省的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延伸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打造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打造农产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法律服务平台,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从基地—加工—市场—餐桌的跳跃。
但愿一年一届的农交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作者:邵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