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在大多数不了解青海的人眼里,青海长期以来是一个荒凉之地。可是,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和出土文物证明,这里不仅有着丰富而繁荣的远古人类文明,还有着与各历史时期同步的生物种类。省博物馆历时半年时间,梳理青海从地质演变的漫长时期到人类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让文物“道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为了让文物“说话”
“拍电影需要一个好的脚本,博物馆陈列需要一个好的陈列大纲。”在被问及《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览最初的酝酿时,省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孟清生这样说。《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览在和广大观众见面之前,经过了我省考古界、史学界多位著名专家的论证,最终,史前文明遗珍和历史文物精粹成为组成展览的两大专题。
孟清生介绍,这相对独立的两大专题却有内在的联系,它们涵盖了青海历史发展的主脉络。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数千年乃至百万年前的青海大地,听那些文物和化石为我们默默“讲述”青海的历史变迁,追溯青海历史文化发展的脚步。
百万年前 青海不是不毛之地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由图腾柱和青海彩陶中的蛙纹构成的大门。穿过大门,就来到史前文明遗珍专题的第一单元《遗骨化石》。青海高原地质演变过程漫长,在西宁盆地、乐都盆地、贵德盆地、共和盆地等发现了大量第三纪、第四纪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中的动物种类很多,象、犀牛、鹿科、牛科、三门马、三趾马等应有尽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各种生物都在青海出现过,青海地区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不毛之地’,这里的生物种类和所有地质年代的生物是同步的。只是,大量的化石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在一棵生物进化谱系树说明图前,孟清生说,增加这个单元的展陈,一方面是因为近些年我省出土了大量化石标本,省博物馆把这些化石标本陈列出来,以达到科普的目的。
三万年前 青海就有人类活动
远古人类创造了青海真正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那时候,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发展了青海的历史。在史前文明遗珍第二单元凿石创业中,一块块远古人类打造出来的石器整齐地躺在陈列柜中,站在它们面前,游客仿佛能看到一幅先民们打制石器的画面。他们挑选石块,首先用敲打的方式揭去石块的表皮剩下石核,再一下一下敲打出具有不同用途的刃面,有的成为砍砸器,有的成为刮削器。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小柴达木湖遗址发现的刮削器,根据考古学家的测定,距今已有23000年的历史。孟清生介绍,这样的遗址在我省有很多,在可可西里、小柴达木湖、沱沱河沿岸等地都发现过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打造的石质工具。
“考古学把人类活动的最初阶段按工具的质地分为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孟清生介绍,青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距今三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则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新旧石器时代最明显的对比是制作石器的手法从打制变为磨制。“新石器时代是青海历史发展的一个高潮。”高超的石器磨制技术和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其标志。
青海彩陶我国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
“在柳湾,已经正式发掘的1732座墓葬中,出土了三万多件彩陶。”孟清生说,柳湾是中国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包括了马厂、齐家、辛店和半山等四个文化类型。在史前文明遗珍第三单元《抟土为器》中,展出了众多我省出土的彩陶文物,其中包括我省最早的一件陶器——曲腹红陶盆。孟清生说,我省出土的舞蹈纹盆全国闻名,现在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在诸多精美的彩陶中,一面陶鼓引人注目,它是一面细腰鼓,宽大的末端有若干小孔,方便蒙兽皮时穿绳固定。鼓身的两端还有两只陶耳,为的是演奏时穿绳将鼓挂在脖颈或背在背上。“这大概是最古老的鼓了。”孟清生说。
彩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生活在青海地区的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蒸、煮等科学的烹调方法。孟清生认为,这对饮食健康卫生和增强远古人类的体质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远古人类已经萌发的思想意识提供了抒发的载体,这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原始社会发展状况的背景资料。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舞蹈纹盆上所绘的舞蹈图案,气氛热烈,充满美感。在展厅现有的彩陶文物中,可以看出,远古人类对水的形象有深刻而生动的把握。彩陶上,除了有网纹、弦纹外,最多的就是水波纹。这是文明大多发源在水域附近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又一个例证。“先民们依水而居,顺水迁徙。”孟清生说。
4000年前那一碗面条
彩陶的发达从一个侧面证明了4000年前左右的青海地区原始农业的发达。在展厅,各种各样的彩陶文物说明了这一点。在展厅陈列的彩陶饭具、储藏器、水缸,还有各种碗、壶、盆、钵、盘,各种形状的彩陶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微缩景观,它模拟的是有“东方庞贝”之称的我国考古重大发现——青海喇家遗址。从微缩景观上,可以清楚看到,喇家遗址被群山环抱,它的不远处就是一条河流。孟清生介绍,庞贝是被火山灰掩埋的,青海喇家遗址是灾难性遗址,突如其来的地震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瞬间将这里掩埋。
“有一个人正在吃饭,他吃的是一碗面条,泥石流袭来,他被掩埋,碗扣在了地下。”孟清生还原当时的情形,喇家遗址成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考古发掘时,工作人员揭开陶碗,发现了这碗还没有吃完的面条。但处在真空状态的有机物质一暴露出来,马上就风化了。现在剩下的只有当时所拍的一张照片。考古学家研究后发现,那碗面条是用粟做的。“也就是小米。”孟清生说。
还有诸多的文物表明,在4000年前,青海地区气候温和,原始农业非常发达,种植了粟、黍、青稞、大麦等多种农作物。(作者: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