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场大雪扑簌而降,天地缟素。
4月22日天刚亮,周安仁和他的战友们就起床了,这个53岁的汉子来自甘肃省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在他身后,站着赵继平、马存仁、徐成刚和车世杰,他们都是玉树地震后,自发来到灾区的志愿者。又一批救灾物资就要到了,周安仁想在吃早饭前,将这批物资搬运到指挥中心的临时仓库。
周安仁不是第一次做志愿者了。汶川发生地震后,周安仁就曾远赴汶川地震灾区,帮当地老百姓割麦子,他在灾区一呆就是35天。汶川地震发生当天,周安仁通过电视得知这个消息,电视中山崩地裂、地动山摇的画面,让周安仁感到震撼。周安仁是1976年入伍的老兵,他说自己虽然已经脱下了军装,可心里一直把自己当成军人,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作为军人,就应该冲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想到这里,周安仁迅速拨通老战友赵继平的电话,在电话中两人商量,给灾区捐款,为抗震救灾尽一份绵薄之力。周安仁和赵继平的家都不富裕,赵继平卖了家里的麦子,周安仁卖了家里的一台正在使用的磨面机,凑够了两千元善款,他们将这两千元善款打进了甘肃省慈善总会的赈灾账号。
也就是从那天起,遥远的汶川便成了周安仁和赵继平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观看电视中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天,周安仁在电视里听到了一个名词——志愿者,他经过打听后得知,志愿者是无偿为人服务的人,周安仁的心动了。他再次找到赵继平,两人商量后,便自带干粮,到汶川灾区当了志愿者。
35天过去了,周安仁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回到了康乐老家,首先向他“发难”的就是同村的乡亲徐成刚。徐成刚说,塔关村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共出了两个军人,一个是你周安仁,一个就是我徐成刚。徐成刚说:“老周,咱俩是战友,你去抗震救灾,咋不给我说一声呢?”马存仁是周安仁的战友,他也埋怨周安仁去汶川抗震救灾,没给他说一声。
2010年4月14日,周安仁从电视里看到,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他再也坐不住了。周安仁火速找到赵继平和徐成刚,向他们说了自己想去玉树抗震救灾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赵继平和徐成刚的赞同。徐成刚结婚不到三个月,他给家人说了自己打算去玉树抗震救灾的想法后,妻子一声不吭地站起身,走进厨房给徐成刚烙了几张大饼。赵继平的妻子还在生病,得知赵继平要去玉树抗震救灾,轻声对他说:“老赵,你到了玉树好好干,家里的事交给我,你尽管放心。”55岁的赵继平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看着妻子鬓角的白发,赵继平的心里不是滋味。4月15日,周安仁找到了马存仁。马存仁的家并不富裕,一家四口只有两亩地,全家的生活靠马存仁打工挣点钱维持。周安仁找到马存仁的时候,马存仁正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听说老战友叫他去玉树抗震救灾后,二话没说便收拾起了行李。
临行前,4个老兵在周安仁家开了一个会,会上,4个老兵立下了生死状,他们的生死状上庄重地写着:“我们是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如果在抗震救灾中发生任何不幸,家属保证不给政府添麻烦。如果我们有人发生不幸,幸存者要保证照顾死者家人的生活。”
这天晚上,4个老兵在生死状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来到玉树后,他们又结识了来自甘肃陇西的复转军人车世杰。车世杰在老家开了一家诊所,地震发生后,他把诊所的药品全部带到了玉树。遇见周安仁后,车世杰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听说周安仁他们立下生死状的事后,车世杰也毅然在生死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支由退伍老兵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立刻忙碌在了抗震救灾一线。(作者: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