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在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青海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发现富硒区的省份。这是记者从2月25日省政府召开的青海东部地区富硒土壤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据了解,我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推动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启动实施了“青海省互助、平安、湟中、大通和西宁市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宁市)”项目。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累计完成西宁周边及海东地区8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丰富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系统采集了工作地区的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以及局部重点地区的土壤、水系沉淀物、农作物、作物根系土、大气降尘、岩石、水体等样品,分析测试了54种元素和指标, 并首次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现7个富硒或含硒的区域,其中以平安-乐都富硒区面积最大,约84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状沿湟水河流域两侧分布,且明显形成以小峡-洪水泉、瞿昙寺为浓集中心的富硒区域。
硒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享有“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据1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青海省西宁及海东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三位院士和五位专家的评审意见,青海东部地区的富硒土壤资源除具有土壤硒含量适中、农作物硒含量较高、富硒品质好等特点外,还因其特有的碱性土壤环境,更有利于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产品开发及高原绿色富硒产业的推进,对该地区规划种植蒜、小麦、青稞、大豆等高原富硒作物,提升青海东部地区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西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有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成果报告评审专家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杨忠芳教授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72%的土壤缺硒,相对于江西、海南等富硒区的酸性土壤,青海东部地区碱性土壤硒含量虽不是最高,但利用价值高开发成本低;因富硒土壤的成因不同,内地一些富硒区常伴硫、汞、砷等有毒有害元素,青海的富硒区不仅面积较大、地层较厚,而且品质好,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 (作者:星子 康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