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2004年以来, 6年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省交通厅累计投入8.1亿元,大力实施乡村便民桥工程,在农村牧区建成各类桥梁1577座,结束了当地群众“夏涉水、冬履冰”的历史,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惠及我省各族群众。
我省河流众多,地形复杂,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过河打交道。有时候,一条河挡住了村民的发展之路、生财之道。兴海县唐乃亥乡鹿圈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因前有黄河当道,后有万丈石崖拦路,村民们只能穿过一个三十多年前修建的隧道出行。有村民过隧道时,被掉下的石头砸伤,落下了终身残疾。交通不便,还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得知这一情况后,省交通厅投资580万元在鹿圈村附近修起了水文站吊桥和鹿圈村吊桥,改变了鹿圈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对此,时任兴海县建设局和交通局房委会主任的刘小亮说:“修建水文站吊桥和鹿圈村吊桥,让我们这儿的农牧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这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一大举措。桥修起来后,不仅给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民生是当务之急。自2004年以来,像水文站吊桥和鹿圈村吊桥这样的便民桥已经修了1577座,这些桥遍布我省的农牧区,温暖了各族群众的心,座座都是“连心桥”。正如鹿圈村党支部书记蔡宗义所说:“这些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计问题的关切之情。”(作者:朱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