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丁忠兵
一、统筹发展是青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方法创新
青海集中了我国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的攻坚期,面临着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青海各地区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差巨大,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青海消费需求增加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正是基于对青海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客观认识,2009年,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在“四个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明确提出必须着力推动统筹发展。2010年,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专题研讨会上再次明确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坚持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说,着力推动统筹发展是新时期青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方法创新,也是坚持当前与长远一致、重点与一般兼顾、局部与整体协同、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
二、统筹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青海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保障
“十一五”时期,青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农业和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全省农村牧区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各地区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逐步明确,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定位逐步明确,区域间产业互补性不断增强。
三、统筹发展是“十二五”时期青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海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农牧业生产条件差,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大、任务艰巨。“十二五”时期,青海必须继续着力推动统筹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使全省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一是高度重视发展机会的平等。要在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当地群众发展机会的均等。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都要给当地群众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二是促进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更加充分灵敏地反映要素供求关系和要素利用效率。要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明确各地特色产业定位。要强化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拓展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层次。四是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落后地区和农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提高落后地区、农牧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水平。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藏区发展政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推动道路、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向边远地区和农村牧区延伸。五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大力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要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放宽户口限制,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容纳能力。六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覆盖面,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普遍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要以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为切入点,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提高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