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的民俗文化大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土族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土族歌舞艺术、服饰文化、饮食习俗,刺绣工艺,手工艺品等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互助突出民族特色,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自2005年以来,互助的《土族婚礼》等七个项目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土族酩馏酒》等六个项目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县上成立了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办公室,确定课题,对土族民俗文化做专题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的土族歌曲、土族舞蹈、土族音乐、民族手工艺品、土族盘绣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色。
互助县先后成功承办7届环湖赛赛事和两届开幕式,承办了2010全国热气球精英赛,各种赛事的成功举办,为民族文化的宣传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宣传,让外界了解了互助,展示了土族风采,扩大了土族影响力,提升了互助知名度;通过赛事宣传推介,推动了互助旅游事业的极大进步;加快了互助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了经贸发展。
土族歌舞艺术是土族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在互助县最早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文化资源之一。早在2002年,互助就成立了安纳歌舞队,迄今为止,安纳歌舞队仍然是全县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在县文化馆的专业扶持下,歌舞队编排、演出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浓郁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土族婚礼》、《七彩袖》、《轮子秋》等节目已成为土族歌舞艺术中的精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8年安纳歌舞团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2009年第八届环湖赛开幕式所有伴舞均由互助县安纳歌舞团完成。土族歌舞不但有了承接大型演出的能力,而且弘扬了土族歌舞艺术,推动了演艺事业的发展,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文化产业积累了成功经验。
土族盘绣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盘绣制品用料独特,工艺复杂,色彩艳丽,图案考究,经久耐用,深受各界人士青睐。长期以来,盘绣制品仅出自土族妇女之手,并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近一两年,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互助县五十镇和威远镇地区办起了数家刺绣加工厂。刺绣企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看好,有望成为互助文化产业支柱之一。
随着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前景日渐广阔。为此,互助以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为契机,设计、制作了“土族福娃”系列工艺品一套, “土族阿姑”挂饰一套和“土族妇女”挂饰一套。这次环湖赛“土族福娃”还将作为纪念品送与来自五大洲的自行车运动员,让他们感受到土乡人民的好客,了解土族服饰文化。正在设计土族盘绣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手工艺品,可在近期内向全县民俗旅游接待点推广。
土族民俗风情是互助县旅游业的核心,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目前,互助县已确定了“文化包装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要以纯正的土族民俗文化包装旅游市场形象,规范民俗风情接待服务行为,实现土乡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土族服饰、歌舞、音乐、画册、工艺品、导游词等正在全县旅游市场得以推广或规范,文化资源将通过此举全面提升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品位,并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青稞酒文化渊远流长,底蕴丰厚,是互助土乡独有的文化资源,“互助”牌已成为全国驰名品牌。近年来,互助着力弘扬青稞酒文化,提高青稞酒产业的文化品位,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青稞酒文化节,建设青稞酒文化广场等,广泛推介青稞酒文化,以文化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稞酒产业的发展。目前的青海青稞酒集团公司不单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更是弘扬青稞酒文化的主要阵地。
文化产品研发,是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是落实创新的具体体现。为此,互助以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为龙头,以各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内容,推进文化精品生产和创作,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秀文化产品。以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盘绣、民俗工艺品、民间剪纸、玉雕等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实际,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着重实施“一人一技”、“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工程,如五十 “婚礼”、“盘绣”品牌,丹麻的“花儿”、东沟的“安召”舞、“轮子秋”品牌、哈拉直沟玉雕等,着力开发宗教寺院、民间刺绣、烙画、剪纸技艺、书画艺术等。科学设计产品商标,拟写精练、恰当的产品说明,诠释产品文化内涵;设计高档、美观、有特色的产品包装;提高产品艺术水平和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形成文化产业的产品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夯实了基础。(作者:程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