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面对新形势,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需要大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研究分析省情,充分认识到省内各地发展要素禀赋差异大、基础不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我们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故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2009年10月9日,省委书记强卫主持召开了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常委会第75次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把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这一战略构想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全省跨越发展;着力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绿色发展;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统筹发展,此举将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进程。
目前,从全省“四区”发展情况来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经过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并在农工党中央和农工党青海省委共同关注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对加速推进柴达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柴达木地区跨越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三江源地区由于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并可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受益;环青海湖地区不仅可以享受到国家湿地生态保护政策,还可以通过享受国家藏区的优惠政策得到跨越式发展。而作为我省四大区域之一的东部地区由于地域小、底子薄、经济成分单一,单靠自身发展难度较大。如何从更全局和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东部地区能否实现跨越发展,也关系到我省“四区两带一线”战略构想的成功实施。
青海东部地区地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首先,城市发展水平不高。东部地区以2.85%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省65.8%的人口,但只有西宁一个城市,尽管人气很旺,但由于可供发展的面积有限,不但导致了与居民收入不相称的房价,而且对全省农村的发展带动力不强。其次,产业集聚度不高。东部地区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企业市场竞争力弱,非公经济发展滞后。第三,基本公共服务不足。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等比较短缺,基础性设施落后,尤其是水利灌溉等设施欠缺,制约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城乡发展比例失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青海东部地区跨越发展,不能单从我省内部进行规划,而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争取使东部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由于青海东部地区地域面积小,要使其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很大难度。2009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此同时,成渝经济区也正在规划中,不同省市间共同建立经济区的模式为我省东部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西宁市和银川市都是与兰州市相毗邻的省会城市,特别是西宁到兰州仅200余公里,是我国距离最短的两个省会城市。三个城市分别是青、宁、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不仅对加快青甘宁三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及边疆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实现我省东部地区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青、甘、宁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兰州和西宁位于藏、新、蒙、宁四个民族自治区联结部的核心,沿包兰铁路和109国道“北上”可促进宁、蒙发展;沿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西进”可促进新疆发展;沿青藏铁路和109国道“南下”可促进西藏发展。同时该区又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河谷地,东接中原腹地、西北出亚欧大陆、西南可联青藏高原,既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联系通道的重要支点,又是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战略物资储备基地。
其次,建设西兰银经济区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改善该地区软硬件环境、提高产业集聚度带来新的机遇;二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该地区内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三是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而该经济区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四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该地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因此,无论从战略地位还是从经济地位分析,规划建设西兰银经济区,并将其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共同打造为我国的“西三角”经济圈,使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亮点,体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意义,是青海东部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进而实现跨越发展,最终实现我省“四区两带一线”总体战略构想的重要契机。 (作者:张周平 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