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兴海县建设养畜工程经过5年的努力,总投资10984.42万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规划中的建设养畜配套项目全面完成。工程的有效实施,减轻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为草原植被的恢复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兴海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规划中的建设养畜配套工程,5年间共建设养畜配套工程实施户2687户,户均建设暖棚120平方米,贮草棚40平方米,5亩饲草料地。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兴海县将生态保护建设养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班子,理顺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各项规定,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工程的有效实施和畜用暖棚的综合利用,拓宽了畜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温泉乡赛什塘村,许多群众转变饲养方式,由以前的春羔生产转变为冬羔生产,经过夏秋季短期育肥,入冬前将冬羔全部出栏,既增加了收入,又减轻了草场压力。此外,许多群众充分利用水、热条件较好的优势,冷季养畜,暖季种菜,一棚两用,拓展了暖棚的使用范围,一些新鲜蔬菜如小油菜、黄瓜、西红柿、萝卜等已成为牧民暖棚中的家常菜,既改善了牧民的膳食结构,又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加了收入。牧民群众高兴地说:“冬天是牛羊的暖房子,夏天是我们的菜蓝子”。河卡镇利用畜棚育肥羔羊10万只以上,依托畜用暖棚建设,大力发展草产业基地,全镇青燕麦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的草产业发展格局。
据测定,在寒冷的冬季,暖棚圈养条件下,膘情明显好于棚外,母羊体重产羔后平均下降2-3公斤,较露天少下降1-3公斤;成活率达90%以上,较棚外高10%以上。同时,通过牲畜暖棚建设和人工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综合建设,采用舍饲、半舍饲圈养方式,大大缩短了牲畜饲养周期,加快了畜群周转,减轻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为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坏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作者:寇俊山 胡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