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抢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人人抢当灾区援建的标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援建者们将最无私最动人的爱奉献给了玉树灾区。
9月25日深夜,玉树州红旗小学的重建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大雨滂沱中工人们依然在忙碌奔波,5天后这里将成功封顶,这一天不仅是玉树州红旗小学全体师生的节日,也是中国建筑全体援建者的节日。
6月中旬,中国建筑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成立,随即由规划、建筑设计、工程质量管理、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一支精兵强将奔赴玉树灾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重建工作。玉树州红旗小学、玉树县一完小、安冲乡农牧民安居工程、乡村道路、玉树州医院相继开工……“加班加点不叫累,脱皮掉肉不掉队”,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曾经参加过汶川灾后重建、上海世博园建设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玉树援建队员们又一次展开了一场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
刚刚进驻灾区,就遭遇了玉树的多风多雨天气,30天时间里有28天下雨。风吹翻帐篷、雨水冲进帐篷是常有的事情,援建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的折磨,一日三餐吃住都在工地,每天施工十三四个小时。在中国建筑援建灾区重建的项目中,玉树县安冲乡的1500多套农牧民新居工程是今年重点建设任务之一。为保障施工人员及时到位,建材材料及时供应,让受灾群众尽早搬进新家,在设计图和施工图纸还没出来的情况下,中建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组织设计、勘查人员走村入户,用10天时间摸清安冲乡5个村的基本情况,并开始组织施工人员,想办法解决建筑材料供应问题,认真做好前期准备。
安冲乡由于路途遥远且路况艰难,5个村地处深山之中,进村必须翻越4600米的红土山垭口。从前线指挥部出发驱车2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道路的盘旋曲折让中国建筑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冯小林心有余悸。1.4米宽的危桥也只能容下一辆小手推车通过,一套80平方米的农牧民安居房仅材料转运就需要用小手推车来回运100趟。
布朗村,进村最险的5公里盘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盘山公路180度的回转弯多达十几个,3米宽的公路仅能容下一辆车单行。为了尽可能保障安全和运输物资,中建项目部先修路,增加了十几处汇车点。这条盘山路都是红土路,晴天还好些,碰上风雨天气,道路变得粘稠难行,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小型挖掘机从安冲乡到叶结村30公里的路走了两天两夜。运输物资的车辆只能靠5吨以下的农用四轮车,而且要组成车队,近100公里的路程要走5个小时,一天只能运输一趟。运料之难可想而知。
就是这样的施工环境,在前期勘察选址中,项目经理张涛几乎隔天就去,从8月中旬开工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去布郎村不下15次。为了玉树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心的房屋,为了给中建争光,所有参与玉树援建的中建人,都以一种“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英雄气概,拼搏在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栉风沐雨,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前行。
8月中旬,吉拉村3个社的305户、布朗村2个社的113户新居工程正式开工,每个社点有一名管理人员全权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截至目前,吉拉村、布朗村部分安居房完成主体封顶,10月底将全部封顶。
玉树高原稀薄的空气,只有相当于平原60%的含氧量,这种高原缺氧的情况对援建队员的身体是个严峻的考验。然而,这支长年在海外、中心城市施工的队员们心怀中建大爱之心,用激情演绎了玉树重建任务,用拼搏和奉献诠释着中建“铁军”的无尚荣耀。
做援建先锋,为党旗添彩。中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灾后重建的铮铮誓言。 (作者:林玟均王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