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5日 双击滚屏 |
“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要通过网络问政常态化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2月16日在青海省纪委全体会议上表示,青海将把互联网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抓手。(2011年2月19日《青海日报》)
记得早在2008年,强卫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我们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
2009年,强卫书记谈网络问政时又说道,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回复网民要制度化,解决问题要常态化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青海省“上网交心下网服务”,已经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如今,再次聆听强卫书记谈到“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倍感亲切、倍感温馨,倍有感慨。
据强卫书记介绍,从2008年10月到今年1月底,他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和青海新闻网先后收到网民留言1200多条,留言大多数反映的是征地拆迁、土地补偿、水电暖服务、就业、招考录取、社保和工资待遇等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这些问题通过领导批示和专项督查,大多数得到了较好解决,办理结果也及时回复给群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强卫书记认为,这1200多条网民留言是网络问政和网络监督的集中体现,更发挥了三个直通车作用———即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解决问题、化解民怨的直通车作用和强化监督、发挥民力的直通车作用。
在笔者看来,强卫书记对网络民意的态度,以及对网络民意的办理结果,这本身就是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实践,特别是他把网络问政和网络监督归纳为“三个直通车”,更是体现了真正重视民意、渴望民意、倾听民意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力量的执政智慧,体现了青海省委、政府执政风格的更加成熟、开放和自信。
正像古人所说的,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网民通过网络反应的民意,无论是宏篇大论,还是具体建议;无论是严谨对策,还是随想感言,都饱含着网民的心血、倾注着网民的情感,折射着百姓对一方执政者的殷切期望。所以,“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和领导干部,关键是要群众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说了管用。而这其中,网络正是当今社会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和舆论监督的新平台。”强卫这番话,很值得我们各级干部品味、咀嚼、领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愿我们的各级干部能像强卫书记这样,注重发挥网络问政和网络监督的“三个直通车”作用,在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的同时确保网络监督的有效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与老百姓的期盼统一起来,形成干事创业、谋事成事的强大声势和合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