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青海东大门,对于一直走在我省改革开放前沿的海东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尤为紧迫。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海东如何把握“十二五”这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关键期?怎样制定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阶段性目标?如何在推进“四个发展”科学实践中获得创新性、突破性进展?日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地委书记王小青接受了本报专访。
“封闭的田园很难得到现代文明的恩赐。转变海东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走开放式道路,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海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在王小青看来,转变海东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海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广泛、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我们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提升全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首位,加快推进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质量和水平。目前,制约海东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四缺”:缺土地资源;缺水热资源;缺农业技术;缺发展资金。我们要创新经营组织、经营机制、经营品牌、经营规模理念,健全资金支撑、科技支撑、项目支撑、人才支撑机制,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新型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营销中所占的份额、农畜产品转化率、农产品加工数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科技在农业增加值中的贡献份额。为此,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即: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单纯注重农牧业生产向注重生产加工流通方向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把海东地区建设成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和集散中心,西北重要的杂交油菜和马铃薯制种基地,全国独具特色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原富硒紫皮大蒜基地,成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全省主要的特色绿色农产品供给走廊。“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既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也不能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应推陈出新。”
王小青说,近年来,全区工业增加值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硅系列产品加工、建材、轻纺、农畜产品加工、以水资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六大支柱产业。当前,要把发展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做到质量与数量并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并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技改扩建与新建项目同建设,加快构建以优势基础产业为支撑,优势资源为依托,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发展。为此,要加快推进民和下川口、乐都装备制造、空港综合经济区等6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全区投资环境最优、发展空间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主阵地,强化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高载能产业及下游延伸产业的发展,使基础原材料工业成为全区工业的支柱产业。要加快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企业重组,积极推进冶炼、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 提升产品档次。要加快发展壮大食品工业、轻纺工业、生物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城乡统筹,要像抓中药一样,统筹兼顾。要抓复方,不能抓单方。"
王小青说,海东是一个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多,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要在加强"三农"的基础上,积极统筹城乡建设,调整生产、居住布局,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适度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山区人口向川水适度集中,构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海东建设成现代农业走廊、工业走廊、城镇走廊、旅游生态走廊。
做大城市经济圈,扩展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和容纳能力,逐步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海东要积极融入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主动承接西宁市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在产业布局和发展中已积极融入以省会西宁为中心的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中。要通盘考虑城乡发展,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有效合作,广泛"对接",力促"大城市经济圈"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兰西格、兰西银、青海东部综合经济区、河湟百里长廊等区域经济带。通过区划合作、产业协作、旅游联动、商贸流通、交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进撤县建市工作,力争4个县建成小城市,形成青海东部城市群。由此,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们要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核心,提升各项事业再上新水平。"
王小青认为,民生和社会事业是具有高回报投资的领域,对经济发展及其方式转变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目前,海东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贫困面大、人口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保障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创新思维,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推进城镇化和改善民生相得益彰,使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
要坚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保障为前提,建立健全体制富有活力、水平适度超前、结构基本合理、总量相对充足、内涵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健全积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加快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的就业。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和帮助农民创业发展。未来五年,力争城镇和农村新增就业6万和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比目前的48.5%提高到60%以上。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力争五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领导干部最可宝贵的是,把深刻的思考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王小青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定位,必须放在更高层面上、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考虑。要推动海东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发展轨道,在加速经济崛起道路上坚实向前,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作风建设、提高能力水平。相信我们一定能"转"出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农村、"调"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建"出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海东。
(作者:许存师 郝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