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青海省委党校,芳草萋萋,落英缤纷。几座掩映在林荫道深处的砖瓦建筑默默伫立于高楼大厦间,显得格外幽静、神秘,这里就是青海省委的旧址。曾经,这里是青海省的政治中心,是庄严肃穆之地。然而,在一位耄耋老人的记忆中,老省委礼堂留下了他青春的舞姿,是浪漫之所在。
解放初期,杨恺曾从事舞蹈工作,六十年前的老省委小礼堂有着他多彩的记忆。如今,每当他眺望与自家一路之隔的省委旧址时,往事就会浮现在他脑海中,恍惚如昨日。
9月10日,在杨恺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记忆中半个世纪前那热火朝天的岁月,立时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而老人的脸上,也有青春的色彩在闪耀。“嘭嚓嚓,嘭嚓嚓……”老人哼出的旋律如一座桥,通往回忆的城。
鸡鸭岭的老省委
1951年,位于鸡鸭岭的省委旧址开建。因为没有专业的设计施工人员,这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战士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风格与延安时期的建筑十分相像。占地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大礼堂、被称为“常委楼”的小礼堂、带有显著窑洞风格的平顶屋是其中最主要的建筑。
60年后,这里的平房青砖外墙有几分破败。巨大的拱形穹顶下,平房内部的布局显得狭长而逼仄,穹顶之上布满了烟熏火燎的陈年旧迹。在省委旧址建设初期,这种窑洞式的建筑共有四十多间,它们是当年省委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离平房不远处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这里是当年修建的医务所,所有房屋都是土坯结构。院子里几乎每一座房屋的门前都挂着门诊室标牌,透过窗户向屋内望去,病床上被褥井然。房屋廊檐巨大,廊檐下安装着许多铁皮制作的接雨水的管道,管壁上焊有五角星的图案,这是上世纪初很长一段日子里最普遍的装饰图案。
医务所对面是常委楼,这是一栋门窗高耸的建筑。常委楼占地200平方米,由秘书办公室和会议室两部分组成。如今,常委楼栉风沐雨60年,时过境迁,它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都变成遥远的记忆与历史的见证。据杨恺回忆,上世纪50年代,省委就是在这里举办交谊舞会的。
舞场的气氛既庄重又活跃
提起交际舞,现在的人们都不陌生,这种社交场合里最普通的交际方式,已不再因为“男女授受不亲”而被视为不雅。然而,解放初期,这种“男搂女抱”的舞蹈是“见不得人”的。
解放前,西宁的“上流”社会中曾流行交际舞。始建于1946年的湟中大厦是马步芳的御用舞厅,每个星期六晚上这里都会举办舞会,被邀请的都是高官要员及其家属。
杨恺说,他的父亲杨继尧向来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与那些舞场上的“风流”人物为伍,他自己非但不去,还不许家人去。因此,那弦歌飞扬的舞厅在少年杨恺心中是个神秘的场所。他依稀记得舞池中央用一扇长帘隔开,里政外军,还有当时比较专业的昆仑歌舞团来伴奏、伴舞。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袖和中央办公厅机关搬进中南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那里会插空安排场舞会,让领袖们放松身心。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喜欢跳舞。因此,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从中南海到各省省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甚至地处偏远的青海西宁,“华尔兹”“探戈”“慢三”“快四”的音乐会经常响起。
杨恺回忆,当时舞场的气氛既庄重又活跃,满场的人看起来都是兴高采烈的,都在微笑,却听不到任何嘈杂、喧哗。
舞会间隙“打牙祭”
1956年,舞蹈专业出身的杨恺被分配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团。住在单位宿舍里,他与同事一起,每个星期六晚都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到省委礼堂参加舞会。
即使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许多往事都已在杨恺的记忆中模糊不清,但是,在省委礼堂跳舞的经历却是老人记忆犹新的。
“省委举办的舞会规格非常高。由于当时中苏关系仍处在‘蜜月期’,西宁有很多苏联专家,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省委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舞会。舞厅呈椭圆形,舞池边有一圈栏杆,中场的时候供大家休息。舞池里铺的是当时很鲜见的花磁砖,明亮、光滑,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柔和的光泽,跳起舞来很有气氛。乐队在舞池边现场伴奏,每当舞曲响起,一对对舞者踩着节奏翩翩起舞。舞会一般都是晚上8点开始,10点左右就散场。”
到了周末,歌舞团的同志们早早吃过晚饭,就开始梳洗打扮。“男同志一丝不苟地把皮鞋擦得铮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有更细心的还把裤子熨了一遍又一遍。女同志则把一头乌黑的长发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漂亮的衣服,有些女孩子还会把平时很少穿的‘布拉吉’换上。其实,除了跳舞外,大家心中又有个小小的期待——舞会上会有巧克力、奶油糖、糕点、香蕉等当时少见的食品。所以,在参加舞会的时候,大家都会趁着休息的间隙大快朵颐,走时还要在口袋里装一些。”说起这段往事,杨恺的脸上浮现出孩童般的笑容。
西宁响起“嘭嚓嚓”
由于政府经常举办舞会,除了省上领导外,西宁市民也渐渐地对交谊舞不再拒之千里,舞会上渐渐多了他们的身影。
1957年,杨恺从歌舞团调至南大街小学任校长。这时,西宁市文体局也开始在湟中饭店举办舞会,参加者有很多是群众。杨恺经常会收到由市文体局送来的入场券,舞兴很浓的他又能一展舞姿了。除了学校外,市文体局还会给机关、医院等单位发放入场券。
“孔庙改为工人文化宫后,西面廊坊改成礼堂被划拨给教育局,这里便成为无数颗年轻的心舞动的地方。老师们多才多艺,组成的乐队水平很高,扬琴、胡琴、二胡等,一样都不缺,起先鼓点是用大鼓敲出的,后来才加入了爵士鼓。《四季歌》《青年友谊圆舞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舞曲,在那个年代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跳累在一旁休息时,大家会聊聊工作、生活,拉近了不同学校老师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志间的友谊。”
此外,由于交谊舞的普及,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舞会应运而生,也更加面向大众。老西宁有名的西宁饭店、鱼餐厅、北大街西宁饭庄等都开始举办舞会。白天餐厅正常营业,晚上乐队进入,平民化的舞会开始了,由此,西宁兴起了一股交谊舞热。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来到舞场,翩翩起舞,既放松了身心,又丰富了业余生活。
如今,交谊舞,这种曾经给无数年轻人带来欢乐的舞蹈已不再受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偶尔见之,也是老年人作为晨练项目,交谊舞带来的欢乐渐渐被遗忘。(作者:郭晓芸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