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开工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该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苹,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南至拉萨,全长1118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内564公里,西藏自治区境内554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3年多来,青藏铁路格拉段共运送旅客830多万人,运输货物6221万吨。2009年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008亿元和437亿元,3年平均增速都在12%以上,青藏铁路成为带动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产业空间拓展“放量”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不仅提供了一个廉价、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还为青海、西藏之间加强经济联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青海、西藏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在青海,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4种居全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全国首位。青海共有盐湖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已探明石油资源2亿吨,天然气资源472亿立方米。在西藏,“两黄(黄金和铜)、一黑(铬铁)、一白(硼砂)”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但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的制约,青海、西藏独特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当地绝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20世纪80年代,青藏铁路西格段建成通车,使“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里的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工业不仅迅速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而且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使青海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
2006年7月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格拉段,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省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廉价、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为西藏的资源开发和传统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运输成本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受公路运输成本高、运能低的限制,西藏的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价格都普遍高出内地近一倍左右。在拉萨市场,每吨水泥的价格高达700元到800元,其中运输成本就要600元左右。国家每年拨给西藏的建设费用,有近一半要用在支付高昂的运输费用上。
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铁路运输的执行运价为每吨公里0.12元,比公路运输价格每吨公里低0.27元,即通过青藏铁路运输,西宁到拉萨间每吨货物可节约运输成本528.12元。这对许多产业在西藏的发展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仅如此,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还为青海、西藏之间加强经济联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运输能力的增加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一方面使青海的化肥、钢铁、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在西藏的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有利于提高青海相关优势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使西藏的农畜产品、手工艺品、优势矿产资源可以逐步融入青海的产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互补、合作增强青藏高原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区域经济起步“快跑”
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改观,为青藏高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大提升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青藏铁路低廉的物资运输成本,为沿线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青藏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位于当雄县的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年生产冰川矿泉水超过30万吨,全部通过铁路运输进入内地市场。地处格尔木的青海盐湖集团,钾肥资源十分丰富,青藏铁路通车后,低廉的运价为盐湖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青藏铁路开通运营3周年之际,西藏那曲物流基地建设全面竣工,又一次让雪域高原的各族人民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
那曲物流中心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火车站附近,距离拉萨300多公里,占地8000亩,是西藏第一个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的建成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青藏铁路运营后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辐射作用,对加快藏北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藏北工业化程度,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2007年到2009年3年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4%、10.1%和12.1%,特别是200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37亿元,比通车前的2005年增长59.4%。
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改观,为高原经济驶入“快车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自2006年到2008年3年间,青海省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6亿元,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保持在12%以上。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盐源100万吨钾肥项目,以及公伯峡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和一批电解铝以及90万吨纯碱、中油青海分公司30万吨甲醇、100万吨焦化一期等项目先后建成,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拉动了全省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2009年,仅青海省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丹拉国道西宁西过境线、三江源巴塘民用机场、西矿联合铜箔年产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完成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青藏高原的工业经济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矿产资源丰富的青海省,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324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440.11亿元,工业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9.63%上升到46.06%。
旅游经济升温“井喷”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高原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条以青藏铁路为中轴线的高原经济带正在逐步形成
田成祥是青海省祁连县拉洞台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过去一家六口靠着几亩耕地,一年下来仅能维持温饱。2007年,祁连县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交通设施,该村通往县城的5公里公路打通了,过去泥泞不堪的8公里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田成祥从银行贷了十几万元,开起了“农家乐”。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还清了贷款,还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住宿和旅游服务,形成吃、住、行、游“一条龙”式服务。
青藏铁路通车以来,青海、西藏两省区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便利条件,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而且为两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大机遇。
西藏自治区紧紧抓住铁路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原旅游经济,全区接待游客人数由2001年的68.6万人次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556万人次。大批游客进藏旅游,使西藏的旅游、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09年,西藏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接待游客数比此前最多的2007年增长40%,祖祖辈辈以传统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们开始兴办运输公司、开旅馆,一条以青藏铁路为中轴线的高原经济带逐步形成。去年西藏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52.4亿元,有4.2万名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实现收入2.6亿元。
青海省委、省政府同样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明确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全力打造“大美青海”的旅游名片。根据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的实际,青海致力于建设生态旅游,打造了环西宁旅游圈、环青海湖旅游圈、青藏铁路旅游经济带等景区,同时开发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增加旅游从业人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海省对生态旅游的投入不断加大,旅游配套服务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青海完成对生态旅游直接投资1亿多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促成了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双赢的喜人局面。2000年,青海省接待游客人次仅为320万,旅游收入10.55亿元,而到2009年,前往青海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已达1109.59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快速增长到60亿元。
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青海、西藏两地藏毯、唐卡、花帽等民族工艺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昆仑玉、黄河石等系列产品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当地很多群众因此走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