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伟 骆晓飞)“2011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日前在高原古城西宁拉开帷幕。已经成功举办12届的“青洽会”正成为助推青藏高原绿色经济向外发展的区域性合作盛会。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部,来到青海,感觉青海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福地。”以色列中博乐瑞环保公司首席执行官哈克比说,“青洽会”中,哈克比所在的公司将与青海省政府在风能、太阳能等环保领域签约,加强投资合作。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本届“青洽会”执委会副主任吴海昆介绍说,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本届“青洽会”将在新材料、新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等13个领域签约124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逾1200亿元,创历届“青洽会”最高。
本届“青洽会”共吸引海内外6800多名参会代表参加,共有300多家大型企业参会。
作为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00年以来一年一度举办的“青洽会”,几经调整和创新,特别融入“绿色经济”理念,从而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名片”,和青藏高原绿色经济向外发展的“催化剂”。
据介绍,通过前11届“青洽会”,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313个,实现项目合作金额4572亿元,其中青海省共签订1466个项目,已经实施项目1136个,投资额达2250亿元。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说,“青洽会”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在中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等宏观政策助推下,青海借助“青洽会”这一招商引资平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青海形象,使青海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0年,青海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同比增长15.3%,为近30年来增速最高的一年。
这种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洽会”上表示:“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中华水塔’,生态环境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一般来说,保护生态就会制约发展,而开发经济不可避免破坏环境,如何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最终,我们选择了绿色发展,就是说,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青海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突出表现为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由2006年的412亿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末的700多亿立方米。
据了解,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城市群、海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域、海东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北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黄南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和贵德高原旅游示范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6月10日,在第十二届“青洽会”首场集中签约仪式上,青海省与有关与会企业共签订各类投资合作项目77项,协议投资总额达474.4亿元。在所有签约项目中,新材料、新能源及绿色农牧业项目占绝对优势。
“从签约项目的构成可以看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投资商在青海投资的热点。”吴海昆说,首场签约项目中没有一个高耗能项目,真正体现了“青洽会”所秉承的“绿色发展、转变方式”的主题。在今后招商引资过程中,青海寻求对外合作交流、向外发展的方向不会变,同时,绿色发展、转变方式仍然是基本前提。
“立足省情,合作交流,绿色发展”,这已成为青海这个中国西部资源和生态大省选择发展路径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