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吕雪莉 骆晓飞 何伟)“2011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海内外的6800余名客商云集高原古城西宁,寻求投资合作,并签订了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的项目合作协议。已经成功举办12届的“青洽会”,正成为助力青藏高原绿色经济向外拓展完善的区域性合作盛会,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突破。
——“青洽会”锁定绿色发展主题
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12届青洽会,汇集了多个省市区、众多央企、大型民企以及境外经贸组织,经贸洽谈热烈,签约活动密集,“青洽会”正在成为重要的全国性经贸盛会。青海省省长骆惠宁说,本届“青洽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部,来到青海,感觉青海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福地。”以色列中博乐瑞环保公司首席执行官哈克比说,“青洽会”中,哈克比所在的公司将与青海省政府在风能、太阳能等环保领域签约,加强投资合作。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本届“青洽会”执委会副主任吴海昆介绍说,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本届“青洽会”在新材料、新能源、有色金属加工和特色农牧业产业、现代服务业等10多个领域签约25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502亿元,创下了历届“青洽会”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已然成为“青洽会”的最大热点,本届展会期间,这两大类项目合计签约42项,签约金额达512亿元,占全部签约金额的34%,项目数和签约金额较往届大幅上升;而青海省传统的重化工类产业仅签约24项,签约金额347亿元,占全部签约金额的23%,项目数和签约金额较往届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青海的投资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吴海昆说,本届“青洽会”签约项目涉及工业、基础设施、农牧业、旅游、物流、矿产开发、金融等多个领域,尽管工业项目仍然占主体地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例明显上升。
据介绍,本届“青洽会”上,生产性服务业共签约项目50个,金额152亿元,占全部签约额的10%,其中,物流业签约取得质的突破,签约金额达57.6亿元。
此外,在引进外资方面,本届“青洽会”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9项,签约金额1.16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地区项目4项,签约额2932万美元。
吴海昆说,投资结构的变化客观地反映出了“青洽会”所秉承的“绿色发展、转变方式”的主题。在今后招商引资过程中,青海寻求对外合作交流、向外发展的方向不会变,同时,绿色发展、转变方式仍然是基本前提。
——获取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00年以来一年一度举办的“青洽会”,几经调整和创新,特别融入的“绿色经济”理念,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一张“金名片”和青海绿色经济向外拓展的“催化剂”。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孟建民说,“青洽会”已成为世界了解青海、投资青海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青海的发展也为外界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今年就有32家央企参加青洽会,共同寻求合作发展的新空间。
据统计,前11届“青洽会”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313个,实现项目合作金额4572亿元,其中青海省共签订1466个项目,已经实施项目1136个,投资额达2250亿元。
近年来,在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等宏观政策助推下,青海借助“青洽会”这一招商引资平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青海形象,使青海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青海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同比增长15.3%,为近30年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在西部12省区中排第二,在全国排第四。
这种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表示:“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中华水塔’,生态环境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一般来说,保护生态就会制约发展,而开发经济不可避免破坏环境,如何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最终,我们选择了绿色发展,就是说,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青海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新路。突出表现为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由2006年的412亿立方米增加到“十一五”末的700多亿立方米,持续向江河中下游输出水质优良的水资源。
——发挥“青洽会”最大效应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有关专家认为,要充分延续和利用“青洽会”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青海绿色经济水平,使其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极,还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破解。
首先,受经济、社会、场馆等因素影响,青海会展经济目前仍然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缺乏联动效应,甚至存在部分重复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吴海昆告诉记者,第12届“青洽会”将青海省原有的“丁香郁金香节”“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吸引外资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合而为一,提高了展会效率,增强了吸引力,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有关专家同时建议,应该大力扶持和培育市场主体,使青海会展经济向市场化运作转变,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在连续11届“青洽会”的助力下,青海省绿色经济发展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一步,工信部将从科学技术、整体规划及产业布局、转移和对接等角度给予青海大力支持,同时给予青海一定的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促进循环经济更上新的台阶。
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说,“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将凭借民族地区倾斜政策以及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工业化,加快体制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东部城市群建设等,奋力闯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据了解,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城市群、海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域、海东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北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黄南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和贵德高原旅游示范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