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党委、政府积极顺应结古灾区的社会管理形势和重建工作要求,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工作力量为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成功实现了从地震前镇村管理模式向抗震救灾帐篷社区管理模式的第一次转型,又从帐篷社区管理模式向灾后重建片区管委会管理模式的第二次转型,同时积极探索向现代城市街道社区管理模式的第三次转型。
这“三次转型”,始终贯穿、服务、推动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中心工作,并将为结古镇地区乃至全省探索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城市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次转型——从常态的镇村管理模式向抗震救灾短暂非常态的帐篷社区管理模式转型
玉树地震发生后,灾区特别是结古镇地区所有受灾群众都集中居住在统一搭建的帐篷救灾安置点内,玉树州积极适应救灾形势,在帐篷救灾安置点内及时组建了帐篷社区组织,并依托帐篷社区这个特殊的组织类型,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和危急时期恢复起了各类基层组织,动员和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扎实有序地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了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为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部署,玉树州委、州政府在对各帐篷社区划区分片和群众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结古镇地区原有组织设置、干部来源、职能定位、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和组合,迅速组建19个帐篷社区组织。按照“运转有序、服务高效、坚强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帐篷社区领导班子。社区党组织还积极指导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志愿者等建立健全组织,不断加强帐篷社区工作力量。
各帐篷社区党支部及工作站建立了外来受灾群众登记、集中安置、物资供给、环境整治、巡回医疗、送医入帐等一系列制度,构建起有效的救济救援、卫生保障、矛盾化解机制,使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确保灾区社会秩序有序平稳。
帐篷社区党支部及工作站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及时组建党员突击队、卫生防疫队、治安巡逻队等抗震救灾服务队,承担起灾后的日常管理、群众生活安排、救灾物资发放、纠纷调解、治安维护、环境整治、卫生防疫等大量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帐篷社区各类组织积极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了解和反映群众的合理诉求,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和相关政策问题的说明解释工作。
帐篷社区组织的建立,为实现结古镇地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从常态的镇村管理模式向抗震救灾短暂非常态帐篷社区管理模式的第一次重要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转型——从抗震救灾短暂非常时期的帐篷社区管理模式向灾后重建较长特殊时期的片区管委会管理模式转型
玉树灾区从抗震救灾的应急状态过渡到恢复重建阶段后,帐篷社区的管理模式显现出职责不够清晰、多头指挥、基层主体作用不明显、规模差异较大、工作量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对此,玉树州委、州政府在省驻玉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指导组的配合下,进行认真研究,对原有帐篷社区组织进行调整重组,组建10个片区管委会(党工委),明确片区规模和界线,理顺片区管理体制,强化工作力量,为灾后重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实现了结古镇地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从抗震救灾短暂非常时期的帐篷社区管理模式,向灾后重建较长特殊时期的片区管委会管理模式的第二次重要转型。
玉树州委、州政府根据结古镇地区复杂的社会管理形势和灾后重建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布局片区结构,调整片区力量,将抗震救灾阶段结古地区19个片区合理划分整合为10个片区,并建立了10个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内设综合协调、党群宣传、规划建设、群众生活和综治维稳5个工作组,使管委会及各工作组的职责更加清晰,运转更加流畅。按500户建一个社区的标准,组建了39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设立了世居村民、城镇居民、搬迁移民、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民族宗教6个工作小组和流动党员服务点。同步组建10个片区党工委、39个社区党支部、126个党小组三级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为了强化工作力量,从州直机关、各县机关单位选调富有基层经验的县、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等各类干部480人到片区管委会工作,并聘用辖区内有一定影响的329名人士和积极分子担任协管员。各片区管委会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管委会及内设机构各项工作制度,在调查统计、宣传政策、引导群众、拆危清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实施重建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灾后重建各项任务的落实。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理解支持灾后重建和感恩、自强、奉献的浓厚氛围,帮助群众解惑释疑,片区管委会通过干部全日制驻点接受群众咨询,入户宣传,设立广播站进行高密度广播,利用广告牌、宣传栏介绍、发放藏汉双语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方法,使灾后重建规划政策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以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主线,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珍惜、自强、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各片区警务室、综治维稳中心、综治维稳工作站和武警巡逻分队采取分段包干、设卡重点管控的方式,开展昼夜值班巡逻,切实加强防盗、防火等安全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努力在各族群众、各界人士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
各片区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明确灾后重建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了“插党旗、戴胸牌、树立党的形象”、“铭记关怀、感恩大爱”以及“工作在一线、问计在一线、服务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的“四个一”等活动,在农牧民党员中开展“争当致富带头人、争当群众贴心人、争当重建家园模范人”和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片区管委会及配套机构的设立,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权责对称、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责任最大化、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运行机制;片区党群组织的健全完善,不仅形成了严密有序、整体互动的组织体系,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各类基层组织的功能,为党群工作向深度拓展,向广度延伸,消除工作盲区奠定了基础,切实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结古镇地区建立不久的10个片区管委会及配套的各类基层组织,将在今后3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3年后,还要向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现代城市街道社区新型管理模式转变,即实现结古镇地区基层组织的第三次转型。
(作者: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