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先进、争优秀的良好氛围,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中共青海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青海日报社、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青海新闻网联合举办创先争优征文活动。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创先争优活动征文栏目。征文内容将紧密围绕创先争优主题,大力宣传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创先进、争优秀的好经验、好做法,热情讴歌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他们的形象和风采。敬请读者关注。
在美丽的泽库西部草原,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团结广大牧民群众,全力构建安定团结与稳定和谐。这个团队,引领着群众一步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就是和日乡和日村党支部。
和日村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栏上密密麻麻的内容,墙上挂满的锦旗和奖牌,那一串串数据,一个个计划,一条条规定,一幅幅展板,就是村支部班子成员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真抓实干的真实写照。2005年以来,和日村党支部积极争取“退牧还草”和“禁牧搬迁”项目,率先完成了100户的禁牧搬迁工程,相继对35427亩草场实施休牧育草。原本散居于40多平方公里草滩沟壑中的189户、747口牧民群众,已有100户、510人走出了深沟大山,搬迁到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安乐窝”,脱离了半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了集中定居的新生活。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跟村支部班子的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是分不开的。和日村党支部一班人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石刻加工为龙头,带领全村牧民群众艰苦奋斗,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近些年来不断提高,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示范村。
迁移新居之初,面对重重困难,党支部一班人不畏难、不退缩,鼓励和带领群众琢磨出路、谋划发展。受和日石经墙(被誉为“天下石书奇观”)的启发,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逐渐亮在了眼前。他们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培训人员,开发原材料,探求销路。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石雕产业不断壮大,和日村石雕艺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为拓宽市场,和日村成立了石雕工艺品协会,负责协助石雕工艺品的出售和管理。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协会成员经常把工艺作品带到省、州展览。今年协会成员又将工艺品带到浙江义乌进行展览,提高了工艺品的知名度。目前,和日村有208人在从事石雕加工业。走进和日村,大多数庭院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位男女在聚精会神在青石板上雕琢。
近年来,以村支部成员为首的公司管理人员积极与外界联系,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石刻增收日益丰厚。2006年到2009年三年内共创收近173万元,2010年上半年石雕艺术总收入43万元,人均创收1634元。丰厚的经济收入更加坚定了和日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村民们干劲十足,村干部信心百倍,石刻加工逐步成为和日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一部分人慢慢富裕起来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牧民群众陈旧的思想观念,他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靠手艺比靠天吃饭强多了"。
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创业能力和社会价值,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条新通道。2009年,在村党支部的发动下,该村50名牧妇因地制宜,在32栋原本用来养牛羊的畜棚里种植蔬菜,当年人均收入达600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种菜人均收入达到了800元。十几名家住公路边的妇女依托资源优势,经营起了小卖部、裁缝店、饭馆或旅馆业,既方便了当地群众和外来人员,又轻轻松松赚钱。不少没文化、缺门路的妇女也不甘落后,在乡镇劳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外出务工,有的干小工,有的挖虫草,想方设法增加家庭收入。妇女们社会价值的有力体现,让往昔满是大男子主义的爷儿们一个劲的竖大拇指。村妇联主任本措叶合自豪的说:"别以为我们女人只会捡牛粪、哄孩子,我们要和男人们争着干。现在不用放牛羊了,我们要抓住机会学习,要尽快脱盲,人人都要掌握一技之长,个个都要用手艺和头脑赚钱,一定要红透半边天。"
(作者: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