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质找矿大突破促进地勘经济大发展——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局长吴庭祥一席谈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秉承“找矿立局、矿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的理念,坚持“一业为主、两翼延伸”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有色地勘工作,各项指标连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是时代赋予地勘人的光荣使命,就青海省有色地勘局今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日前,局长吴庭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吴庭祥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有色地勘局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地质找矿成果与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后备勘查基地不足、争取的大项目少,矿权获取难度加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地勘项目实施外部环境协调难度大、协调成本高,部分区域的工作开展较难,影响了找矿成果和找矿积极性。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大局看,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对资源的刚性需求,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国土资源部确立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全国性“358”地质勘探工程的宏伟目标。李克强副总理近期提出“要高度重视青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力争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使青海真正成为我国的资源战略要地。”
从省情看,我们面临着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实施青藏专项、玉树灾区重建等一系列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地勘工作,不断加大地勘投入,我省先期实施的“358”地质勘探工程第一阶段圆满完成任务,省国土资源厅党委把“358”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积极争取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地勘基金项目等更多向我省倾斜,力争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安排青海专项地勘基金100亿元,支持我省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重要矿产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国家投资近20亿,开展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建资金近316亿。大地质涉及的各类资金总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可谓机遇多、项目多,但随着青海地勘市场的不断开放,省内外参与队伍增多,也将使竞争更加激烈。
从自身讲,经过我们多年的艰苦奋斗,队伍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有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地勘工作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抓住机遇,变机遇为动力,为生产力。
吴庭祥告诉记者,我们很清楚,过去那种经费靠下拨、项目靠下达、成果交国家的体制已一去不复返,市场成为我们竞技的舞台。国有单位要基业长青,就必须在竞争中拓展自己的天地,必须在改革中激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在发展中积累自己的综合实力。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提出“大力实施‘358地质勘探工程’,积极引进省外地勘队伍,加大地质勘查投入,有力促进地质找矿进程。”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未来的地勘工作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省内局与局之间、省外同行之间、局属队院实体之间、国有地勘单位与国内外矿业资源公司之间等,在矿权获取、地勘项目争取上都将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置于同一个竞争平台,这不仅使我们的增量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使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绝不能被这几年纵向比的成绩冲昏头脑,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揽全局,更加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要进一步克服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思想,进一步克服怨天尤人、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永不满足,勇往直前。进一步冲破对既有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依赖,确立长远发展的战略,少一些浮躁的满足,多一些审慎的思考,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压力感,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迅速夯实产业基础,壮大经济规模,实现全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吴庭祥认为,用好机遇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能不能抓住机遇、把握利用机遇,关键在各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各队院和经济实体班子要静下心来,进一步缜密思考、认真研判形势,梳理近年来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发现亮点,找出难点,进一步合理规划,研究立足点,寻找突破点,在更高的起点上做好全年工作。一是紧抓项目立项论证,着力提升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水平。二是强化地勘项目管理,着力提高地质工作水平。三是形成大兵团作战,着力加快整装勘查项目进程。四是加快矿山企业建设,着力推进矿业产业建设步伐。五是抓好延伸产业优势项目,着力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六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保持队伍的发展活力。
吴庭祥说: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358”地质勘探工程,认真把握“五个突出、五个进一步”,踏着新一轮地质勘查春潮涌动的脚步,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内驱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以“早”字当头,“狠”字下功,“实”字求进,“喜”字结果,全力完成地质找矿和经济发展新任务,为我省地勘事业的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地质找矿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全国先期实施“358”地质勘探工程。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按照“多找矿,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找矿思路,地勘工作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鄂拉山成矿带、“三江”成矿带北延段和西秦岭成矿带等地区,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239个,完成地勘费投入6.18亿元,累计圈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501处,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磁异常118处,发现矿化线索58处,划定找矿靶区46处。新发现矿产地9处,普查基地16处,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10处。五年间新增资源量:金98.82吨,铁矿石2.97亿吨,铜铅锌206.7万吨,银1092.13吨,钴2万吨,钼91.60吨,钨1.10万吨,地质找矿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取得重要进展项目的有:
——都兰县沟里地区整装勘查项目,累计探获金资源量80.2吨,黄金资源储备量居青海第二。目前,我局与山东黄金集团联合成立了青海山金矿业公司,对沟里地区金矿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装勘查与开发。
——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勘查项目,累计探获铁矿石资源量达1.49亿吨,成为青海省首个铁资源储量超过亿吨的大型铁矿(富铁矿)基地。在该地区,我局于2006年转让给青海庆华集团的肯德可克铁矿,其1000万吨铁矿采选项目一期250万吨铁矿采选工程已竣工投产。
——祁连县小沙龙铁矿勘查项目,去年探获铁矿石资源量达1.8亿吨,累计铁矿石资源量超过2亿吨,有望成为青海省的又一处大型铁矿勘查开发基地。
——玛多县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累计探获金资源量27.06吨;铅锌资源量44.6万吨。目前,中国铝业公司与我局联合成立的青海中铝黄金矿业公司将集中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进行大规模勘查。
——治多县多彩地区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累计探获铜铅锌资源量61.3万吨。为进一步进行远景资源评价,扩大矿床规模,我局将与西部矿业合作,进行大规模勘查。
——兴海县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勘查项目,估算铅锌资源量约30万吨,银200吨。我局将与天津戈德集团合作,进行大规模勘查。
——玉树县赵卡隆铁多金属矿商业勘查项目,通过近几年工作,累计探获铁矿石量3390万吨、铜+铅+锌34.15万吨、银714.20吨、金3.17吨,有望成为青海玉树地区一处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创新地勘运行机制
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总要求,以优质矿权为依托,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先后引进联合内蒙古庆华集团公司、浙江诺贝尔集团、山东黄金集团、中国铝业公司、西部矿业集团公司等国内强势企业参与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成功走出了一条规模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
1、与山东黄金集团合作,勘查开发都兰县沟里地区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内的金矿资源。截至2010年底,沟里地区探求金资源量已经达到80.2吨,通过对原有小选厂改造升级,年内生产黄金180公斤。2011年底,采选1000吨/日规模的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后,预计产值将达4亿元。2013年,将建成一个采选3000吨/日规模,年处理矿石100万吨,生产黄金4吨,产值10亿元,利润为3-4亿元的大型现代化黄金生产企业。目前,在建的黄金选厂及黄金冶炼厂正紧张施工,两年后,沟里地区将形成勘查、采矿、选冶一条龙的现代化黄金资源开发基地。双方联合大规模勘查开发沟里金矿资源,形成了符合地勘工作新机制要求的“沟里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沟里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为了提高国有地勘单位竞争力、内驱力,增强造血功能,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在抓好地质找矿的同时,积极发展地勘延伸产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断调整矿山经营思路,将自己经营为主的6个采选矿山,调整为与强势企业合作经营为主的新模式,不仅降低了管理难度、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而且为取得较稳固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其中,与四川冶金地质局合作开发的松树南沟金矿经过3年建设,2010年日处理矿石达1000吨,进入了正常生产期。
3、积极参与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为我省提供更多的资源配置项目。近年来,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根据省政府的统一要求,除拿出一批大型优质矿权配置给强势企业外,在青洽会探矿权采矿权拍卖挂牌会上,有5个探矿权成功拍卖。2011年,又拿出5个优质探矿权,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青海省政府地勘项目探矿权推介会。
企业化改革稳步推进
在发展中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干部职工深深认识到,国有地勘单位要提高找矿能力,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就必须在竞争中拓展自己的天地,必须在改革中激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在发展中积累自己的综合实力。为此,该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深化全员岗位聘用制和领导干部聘任新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
2、通过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事企分离的管理体制,实施企业化运作,实行分类管理,分体运行,分块激活,增强内部活力,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提高职工收入,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3、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融入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为要素的新兴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和职工收入,夯实产业基础,为企业化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局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1.45亿元到2010年5.62亿元,年均增长31.1%;地勘费投入从2005年的4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68亿元,年均增长46.3%;矿业开发产值由2005年的15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7510万元,年均增长38%;地勘延伸产业及物业服务业产值由2005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85亿元,增长了21倍;全局资产总额从4856万元达到2.68亿元,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40.7%;在职职工人均货币工作量由2005年的17.5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73.3万元,年均增长33.2%。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1.92万元,增加到2010年5.67万元,年均增长24.2%。
未来工作展望
继续坚持“地勘为主业,矿业为支撑,延伸产业和物业经营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坚持地勘工作要“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358”地质勘探工程,今年全力组织好地勘项目的实施。2011年,我局共实施各类地勘项目75项,计划投入地勘经费5亿元以上。
进一步夯实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勘延伸产业、物业管理四个产业基础,形成地质勘查为主、矿业和地勘延伸产业互补的有色地勘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局地勘经济生产总值超过15亿元以上,地勘项目经费达到7亿元以上,全局矿业产业经济总量达到8亿元以上。力争提交矿产地5-8处、普查基地8-10处,提交可供规模开发矿产地4-5处,评价提交3-4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新增资源量:铁矿石5亿吨,金150吨,铜铅锌260万吨。全力完成地质找矿和经济发展新任务,以地质找矿大突破促进地勘经济大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更多的矿产资源支撑!(作者:刘建民 王莉 程毅 徐瑞)